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金属学与金属工艺论文--焊接、金属切割及金属粘接论文--各种金属材料和构件的焊接论文--金属材料的焊接论文

基于CMT焊接能量输入过程控制的镁/铝异种金属焊接研究

摘要第4-6页
abstract第6-7页
第一章 绪论第11-27页
    1.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1-12页
    1.2 镁/铝异种金属焊接性分析第12-14页
    1.3 镁/铝异种金属焊接研究现状第14-19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镁/铝异种金属钎焊第14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镁/铝异种金属压焊第15-17页
        1.3.3 镁/铝异种金属熔焊第17-19页
    1.4 镁/铝异种金属熔焊需求及解决途径第19-20页
    1.5 CMT冷金属过渡焊接技术第20-26页
        1.5.1 CMT焊接特点及应用第20-22页
        1.5.2 镁/铝异种金属CMT焊接研究现状第22-24页
        1.5.3 变极性CMT焊接技术第24-26页
    1.6 本文研究目的及主要内容第26-27页
第二章 铝焊丝CMT焊接能量输入过程分析第27-57页
    2.1 试验系统第27-28页
    2.2 一元化调节CMT焊接四种模式的焊接能量特征第28-37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四种模式CMT焊接能量对比第29-31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四种模式CMT焊接能量输入过程特征第31-35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正、负极性焊接周期工件表面能量输入对比分析第35-37页
    2.3 非一元化调节CMT周期焊接能量输入过程控制第37-55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CMT焊接的特征参数及其控制过程第37-39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CMT周期焊接能量输入特点及熔滴过渡行为第39-41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 特征参数对CMT焊接的影响第41-54页
        2.3.4 CMT周期焊接能量输入过程控制方法第54-55页
    2.4 小结第55-57页
第三章 负极性CMT周期比率对镁/铝异种金属变极性CMT焊接的影响第57-77页
    3.1 试验材料及方法第57-61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试验材料第57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试验方法第57-60页
        3.1.3 显微组织表征第60页
        3.1.4 力学性能试验第60-61页
    3.2 负极性CMT周期比率对焊接能量及焊缝成形的影响第61-63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焊接能量输入过程影响第61-62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焊缝成形影响第62-63页
    3.3 负极性CMT周期比率对显微组织的影响第63-69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焊缝金属显微组织第64-65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镁侧熔合区组织结构第65-69页
    3.4 负极性CMT周期比率对力学性能的影响第69-73页
        3.4.1 镁侧熔合区显微硬度第69-70页
        3.4.2 焊接接头抗拉强度第70-71页
        3.4.3 断口分析第71-73页
    3.5 镁铝金属间化合物层组织结构特征与接头抗拉强度关系第73-74页
    3.6 小结第74-77页
第四章 正、负极性连续周期个数对镁/铝异种金属变极性CMT脉冲复合焊接的影响第77-101页
    4.1 试验方案第77-79页
    4.2 正、负极性连续周期个数对焊接能量及焊缝成形的影响第79-83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焊接能量输入过程影响第79-81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焊缝成形影响第81-83页
    4.3 正、负极性连续周期个数对组织和性能的影响第83-85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镁铝金属间化合物层厚度的影响第83-84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焊接接头抗拉强度的影响第84-85页
    4.4 EP/EN=4:4时变极性CMT脉冲复合焊接头组织结构及断裂特征第85-91页
        4.4.1 金属间化合物层组织结构特征第86-88页
        4.4.2 断口分析第88-91页
        4.4.3 镁铝金属间化合物过渡层强度讨论第91页
    4.5 镁铝金属间化合物层透射电子显微学分析第91-99页
        4.5.1 试验方法及设备第92页
        4.5.2 过渡层物相分析第92-95页
        4.5.3 过渡层边界分析第95-97页
        4.5.4 镁铝金属间化合物晶体结构分析第97-99页
    4.6 小结第99-101页
第五章 镁焊丝镁/铝异种金属CMT焊接性分析第101-117页
    5.1 工艺探索第101-104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试验方法第101-102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焊接能量输入特征第102-104页
        5.1.3 焊缝表面形貌第104页
    5.2 显微组织表征第104-110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焊接接头组织特征第104-106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铝侧焊接界面组织结构分析第106-109页
        5.2.3 铝侧焊接界面元素扩散分析第109-110页
    5.3 力学性能分析第110-114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铝侧焊接界面显微硬度第110-111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焊接接头抗拉强度及断口分析第111-113页
        5.3.3 镁铝金属间化合物过渡层强度讨论第113-114页
    5.4 镁/铝异种金属CMT焊接接头质量控制依据第114-115页
    5.5 小结第115-117页
第六章 结论第117-119页
参考文献第119-131页
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第131-133页
致谢第133-134页

论文共134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多功能微/纳表面测量与表征系统结构设计及试验研究
下一篇:新型苝酰亚胺衍生物的合成、聚集态结构及其光电性质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