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8-14页 |
1.1 选题背景及意义 | 第8-9页 |
1.1.1 选题背景 | 第8页 |
1.1.2 研究意义 | 第8-9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9-12页 |
1.2.1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9-10页 |
1.2.2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0-12页 |
1.3 研究内容及方法 | 第12-14页 |
1.3.1 研究内容 | 第12页 |
1.3.2 研究方法 | 第12-14页 |
第二章 基本概念界定及理论概述 | 第14-23页 |
2.1 铁路站点突发事件概况 | 第14-17页 |
2.1.1 铁路站点突发事件的概念及分类 | 第14-15页 |
2.1.2 铁路站点突发事件的诱因 | 第15-16页 |
2.1.3 铁路站点突发事件的特点 | 第16-17页 |
2.2 铁路站点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概况 | 第17-20页 |
2.2.1 铁路站点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界定 | 第17-19页 |
2.2.2 铁路站点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原则 | 第19-20页 |
2.2.3 铁路站点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内容 | 第20页 |
2.3 铁路站点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理论依据 | 第20-23页 |
2.3.1 风险社会理论 | 第20-21页 |
2.3.2 危机管理理论 | 第21-22页 |
2.3.3 协同治理理论 | 第22-23页 |
第三章 利川站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现状 | 第23-29页 |
3.1 利川站基本情况 | 第23页 |
3.2 利川站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基本情况 | 第23-29页 |
3.2.1 利川站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组织体制 | 第23-24页 |
3.2.2 利川站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运行机制 | 第24-27页 |
3.2.3 利川站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保障措施 | 第27-29页 |
第四章 利川站应急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探析 | 第29-35页 |
4.1 铁路站点应急管理存在的问题 | 第29-33页 |
4.1.1 应急管理机构不科学 | 第29-30页 |
4.1.2 应急资金物资投入不足 | 第30页 |
4.1.3 应急管理社会化参与程度较低 | 第30-31页 |
4.1.4 应急管理能力素养有待提升 | 第31-33页 |
4.2 铁路站点应急管理存在缺陷的原因 | 第33-35页 |
4.2.1 应急管理组织体系有待优化 | 第33页 |
4.2.2 应急管理的物质保障机制不够完善 | 第33页 |
4.2.3 应急管理的社会参与不足 | 第33-34页 |
4.2.4 应急管理专业化程度不足 | 第34-35页 |
第五章 国内外应急管理的经验及借鉴 | 第35-39页 |
5.1 国外铁路站点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具体实践 | 第35-36页 |
5.1.1 美国纽约:完善的两级管理体制提升应急管理效率 | 第35页 |
5.1.2 日本东京:完善的保障体系为应急管理保驾护航 | 第35-36页 |
5.1.3 新加坡:总理负责制的配套设施建设为应急管理提供基础 | 第36页 |
5.2 国内铁路站点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具体实践 | 第36-37页 |
5.2.1 北京模式:整合条块关系构建和谐应急管理体系 | 第36-37页 |
5.2.2 上海模式:实现部门联动和问责机制的有机结合 | 第37页 |
5.2.3 广州模式:完善的法律制度和操作流程 | 第37页 |
5.2.4 南宁模式:建立应急联动中心并设置问责机制 | 第37页 |
5.3 国外铁路站点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经验借鉴 | 第37-39页 |
5.3.1 动员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 | 第37-38页 |
5.3.2 成立协调有效的应急管理组织体制 | 第38页 |
5.3.3 专业高效的应急救援队伍 | 第38-39页 |
第六章 改进利川站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对策 | 第39-42页 |
6.1 健全利川站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 | 第39页 |
6.1.1 完善应急管理基本组织体系 | 第39页 |
6.1.2 建立健全高效灵活的跨部门应急联动机制 | 第39页 |
6.2 强化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资金物资保证能力 | 第39-40页 |
6.2.1 完善资金物资投入储备制度 | 第39-40页 |
6.2.2 建立有效的督导检查制度 | 第40页 |
6.3 拓宽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社会化参与程度 | 第40页 |
6.3.1 加大社会宣传力度提升社会认知和社会化参与程度 | 第40页 |
6.3.2 强化专业技能培训提升应急能力水平 | 第40页 |
6.4 提升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专业化水平 | 第40-42页 |
6.4.1 加强专业救援队伍建设强化主体作用发挥 | 第40-41页 |
6.4.2 整合志愿者队伍引导社会力量发挥 | 第41页 |
6.4.3 规范专家队伍建设强化智囊作用发挥 | 第41-42页 |
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42-43页 |
7.1 结论 | 第42页 |
7.2 展望 | 第42-4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3-46页 |
附录 | 第46-49页 |
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49-50页 |
致谢 | 第5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