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-5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9-14页 |
1.1 研究背景和意义 | 第9-11页 |
1.1.1 研究背景 | 第9-10页 |
1.1.2 研究意义 | 第10-11页 |
1.2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| 第11-12页 |
1.2.1 研究目的 | 第11页 |
1.2.2 研究内容 | 第11-12页 |
1.3 本文创新点 | 第12-14页 |
第二章 文献述评 | 第14-20页 |
2.1 “一带一路”研究 | 第15-16页 |
2.2 国际减贫研究 | 第16-17页 |
2.3 可持续生计资本研究 | 第17-18页 |
2.4 互鉴性研究 | 第18-19页 |
2.5 小结 | 第19-20页 |
第三章 “一带一路”国家反贫困的现状、特征与机遇 | 第20-31页 |
3.1 “一带一路”国家反贫困现状 | 第20-24页 |
3.1.1 经济发展状况 | 第20-21页 |
3.1.2 贫困人口 | 第21-23页 |
3.1.3 减贫困境 | 第23-24页 |
3.2 “一带一路”地区反贫困特征 | 第24-26页 |
3.2.1 生态脆弱性问题突出 | 第24-25页 |
3.2.2 发展方式粗放,环境污染持续加重 | 第25-26页 |
3.3 “一带一路”国家的反贫困机遇 | 第26-30页 |
3.3.1 太阳能资源禀赋普遍充沛 | 第26-27页 |
3.3.2 能源电力发展面临重大调整机遇 | 第27-30页 |
3.4 小结 | 第30-31页 |
第四章 中国光伏扶贫的经验总结 | 第31-42页 |
4.1 光伏扶贫的实践回顾 | 第31-34页 |
4.1.1 光伏扶贫的背景 | 第31页 |
4.1.2 光伏扶贫的渊源 | 第31-32页 |
4.1.3 光伏扶贫在内涵上的拓展 | 第32-33页 |
4.1.4 光伏扶贫的具体做法 | 第33-34页 |
4.2 光伏扶贫的特性和效果 | 第34-37页 |
4.2.1 多重属性 | 第34-35页 |
4.2.2 政策预期效果 | 第35页 |
4.2.3 实践效果 | 第35-37页 |
4.3 理念反思 | 第37-38页 |
4.3.1 光伏扶贫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具体实施方式。 | 第37页 |
4.3.2 光伏扶贫是中国绿色发展理念的具体实践手段。 | 第37页 |
4.3.3 光伏扶贫是贫困户可持续生计能力提升的重要途径。 | 第37-38页 |
4.4 光伏扶贫经验的总结 | 第38-39页 |
4.5 案例 | 第39-41页 |
4.6 小结 | 第41-42页 |
第五章 中国光伏扶贫经验互鉴性的内涵研究 | 第42-51页 |
5.1 互鉴性的内涵 | 第42-45页 |
5.2 减贫经验互鉴性的内涵 | 第45-47页 |
5.3 光伏扶贫经验互鉴性内涵 | 第47-49页 |
5.4 光伏扶贫经验互鉴的意义 | 第49-50页 |
5.4.1 理论意义 | 第49-50页 |
5.4.2 现实意义 | 第50页 |
5.4.3 战略意义 | 第50页 |
5.5 小结 | 第50-51页 |
第六章 光伏扶贫经验互鉴的实现路径 | 第51-59页 |
6.1 光伏扶贫理念的启示借鉴 | 第51-52页 |
6.1.1 脱贫目标的瞄准性 | 第51页 |
6.1.2 参与方式的开放性 | 第51页 |
6.1.3 持续性收入的保障能力 | 第51-52页 |
6.2 光伏扶贫内容的借鉴 | 第52-53页 |
6.2.1 解决贫困户生计的同时,改善能源供给方式 | 第52页 |
6.2.2 借助光伏扶贫实现绿色产业发展,实现经济转型发展 | 第52-53页 |
6.2.3 以光伏扶贫推动稳定减贫机制的形成 | 第53页 |
6.3 光伏扶贫经验实践的路径借鉴 | 第53-54页 |
6.3.1 建设集中式扶贫电站 | 第54页 |
6.3.2 开展分布式光伏扶贫 | 第54页 |
6.4 沿线国家在光伏扶贫经验借鉴中的实践行动 | 第54-57页 |
6.4.1 重视国内减贫事业 | 第54-55页 |
6.4.2 明确政府在减贫方面的主导做为 | 第55-56页 |
6.4.3 因地制宜和针对有效地开展光伏项目试点 | 第56页 |
6.4.4 争取多渠道资金保障 | 第56-57页 |
6.4.5 力促项目实施和基础设施改善 | 第57页 |
6.5 光伏扶贫经验借鉴中的中国举措 | 第57-59页 |
第七章 总结 | 第59-61页 |
7.1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| 第59-60页 |
7.2 本研究的启示 | 第60页 |
7.3 本研究的不足 | 第60-6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1-63页 |
在学期间的科研成果 | 第63-64页 |
致谢 | 第6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