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8-10页 |
Abstract | 第10-12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3-21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13-16页 |
1.1.1 建筑能耗与建筑节能现状 | 第13-14页 |
1.1.2 太阳能资源与主动式太阳能采暖 | 第14-15页 |
1.1.3 采暖运行策略 | 第15-16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6-19页 |
1.2.1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6-17页 |
1.2.2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7-19页 |
1.2.3 国内外研究现状总结与启示 | 第19页 |
1.3 本课题研究的目标、内容及意义 | 第19-20页 |
1.3.1 研究目标 | 第19页 |
1.3.2 研究内容 | 第19页 |
1.3.3 研究意义 | 第19-20页 |
1.4 本章小结 | 第20-21页 |
第2章 分时分区采暖模式下的建筑传热过程分析 | 第21-28页 |
2.1 建筑室内空气热平衡分析 | 第21-22页 |
2.2 围护结构传热过程 | 第22-24页 |
2.2.1 外墙、内墙和屋顶的传热过程 | 第22-23页 |
2.2.2 门和窗传热过程 | 第23-24页 |
2.2.3 冷风渗透 | 第24页 |
2.3 蓄热体对分时分区采暖时的影响 | 第24-27页 |
2.3.1 建筑蓄热体分类 | 第25页 |
2.3.2 围护结构热性能表征参数 | 第25-27页 |
2.4 本章小结 | 第27-28页 |
第3章 试验系统简介 | 第28-39页 |
3.1 绿色单体建筑简介 | 第28-31页 |
3.2 主动式太阳能采暖系统 | 第31-34页 |
3.2.1 主动式太阳能采暖系统工作原理 | 第32页 |
3.2.2 主动式太阳能采暖系统组成 | 第32-33页 |
3.2.3 主动式太阳能采暖控制系统 | 第33-34页 |
3.3 分时分区采暖运行策略 | 第34页 |
3.4 试验方案 | 第34-39页 |
3.4.1 试验目的 | 第34页 |
3.4.2 测量参数 | 第34-35页 |
3.4.3 测点布置 | 第35-37页 |
3.4.4 仪器选型 | 第37-39页 |
第4章 分时分区供暖对室内热环境影响试验研究 | 第39-52页 |
4.1 室外气象条件 | 第39-40页 |
4.2 供回水温差及供热量 | 第40-42页 |
4.3 室内地板表面温度 | 第42-45页 |
4.3.1 地板表面温度变化分析 | 第42-44页 |
4.3.2 地板表面温度引起的人体满意度变化 | 第44-45页 |
4.4 室内空气温度 | 第45-47页 |
4.4.1 卧室和客厅温度变化分析 | 第45-46页 |
4.4.2 竖直温差变化引起的人体满意度变化 | 第46-47页 |
4.5 两种供暖策略下的室内热舒适度评价 | 第47-52页 |
4.5.1 PMV-PPD指标简介 | 第48-49页 |
4.5.2 两种供暖策略下的室内热舒适度综合评价 | 第49-52页 |
第5章 分时分区时建筑热损及蓄热量 | 第52-62页 |
5.1 外围护结构热特性对采暖室内热环境的影响 | 第52-58页 |
5.1.1 外墙热损失和蓄热量对采暖室内热环境的影响 | 第52-54页 |
5.1.2 屋顶热损失和蓄热量对采暖室内热环境的影响 | 第54-55页 |
5.1.3 外门热损失对采暖室内热环境的影响 | 第55-57页 |
5.1.4 外窗热损失对采暖室内热环境的影响 | 第57-58页 |
5.2 内围护结构及蓄热体对采暖室内热环境的影响 | 第58-61页 |
5.2.1 内隔墙传热和蓄热量对采暖室内热环境的影响 | 第58-59页 |
5.2.2 内门传热量对采暖室内热环境的影响 | 第59-60页 |
5.2.3 家具蓄热量对采暖室内热环境的影响 | 第60-61页 |
5.3 建筑热损及蓄热量总概 | 第61-62页 |
结论与展望 | 第62-64页 |
结论 | 第62-63页 |
本课题的创新点 | 第63页 |
尚待解决的问题 | 第63页 |
展望 | 第63-6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4-69页 |
致谢 | 第69-70页 |
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专利 | 第70-71页 |
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获奖情况 | 第7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