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1-19页 |
1.1 课题的研究背景 | 第11-12页 |
1.2 课题来源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| 第12-13页 |
1.2.1 课题的来源 | 第12页 |
1.2.2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| 第12-13页 |
1.3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3-17页 |
1.3.1 街区热环境观测研究现状 | 第14-15页 |
1.3.2 街区热环境数值模拟研究现状 | 第15页 |
1.3.3 控规指标对热环境影响研究现状 | 第15-16页 |
1.3.4 总结与评价 | 第16-17页 |
1.4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| 第17-19页 |
1.4.1 主要研究内容 | 第17页 |
1.4.2 主要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| 第17-19页 |
第2章 城市街区热环境影响因素及热环境与舒适度评价指标体系 | 第19-31页 |
2.1 城市街区热环境成因概述 | 第19-20页 |
2.2 广州地区街区热环境影响因素 | 第20-24页 |
2.2.1 人为排热 | 第20-21页 |
2.2.2 建筑密度和容积率 | 第21页 |
2.2.3 建筑朝向 | 第21-22页 |
2.2.4 建筑架空 | 第22页 |
2.2.5 下垫面 | 第22-23页 |
2.2.6 构筑物遮阳 | 第23-24页 |
2.2.7 建筑立面和屋顶 | 第24页 |
2.3 室外热环境相关标准 | 第24-26页 |
2.3.1 通风 | 第25页 |
2.3.2 遮阳 | 第25页 |
2.3.3 渗透与蒸发 | 第25-26页 |
2.3.4 绿地与绿化 | 第26页 |
2.3.5 其他规定 | 第26页 |
2.4 热环境与热舒适度评价指标体系 | 第26-30页 |
2.4.1 评价性指标及计算方法 | 第26-28页 |
2.4.2 指标体系 | 第28-30页 |
2.5 本章小结 | 第30-31页 |
第3章 城市区域微气候与热平衡动态预测模型的改进与现场实测验证 | 第31-41页 |
3.1 现有模型中相应模块的添加 | 第31-33页 |
3.1.1 建筑架空 | 第31-32页 |
3.1.2 构筑物遮阳 | 第32-33页 |
3.2 现场实测及模型验证 | 第33-40页 |
3.2.1 实测区域概况 | 第33页 |
3.2.2 实测内容概述 | 第33-36页 |
3.2.3 模型计算方法 | 第36-37页 |
3.2.4 实测结果与模拟结果对比分析 | 第37-40页 |
3.3 本章小结 | 第40-41页 |
第4章 控规指标对街区热环境及舒适度影响的模拟研究 | 第41-55页 |
4.1 数值试验方案 | 第41-44页 |
4.2 模拟结果及分析 | 第44-53页 |
4.2.1 建筑密度的影响 | 第44-46页 |
4.2.2 建筑容积率的影响 | 第46-47页 |
4.2.3 建筑迎风面积比的影响 | 第47-48页 |
4.2.4 建筑架空的影响 | 第48页 |
4.2.5 草地、林地、水体等下垫面的影响 | 第48-50页 |
4.2.6 硬地路面面反射率的影响 | 第50-51页 |
4.2.7 建筑外表面反射率的影响 | 第51-52页 |
4.2.8 屋顶绿化率影响 | 第52页 |
4.2.9 遮阳构筑物的影响 | 第52-53页 |
4.3 控规指标对热环境影响的机制分析 | 第53-54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54-55页 |
第5章 热环境与热舒适评价简化模型与软件开发 | 第55-67页 |
5.1 热环境与热舒适度评价简化模型构建 | 第55-56页 |
5.2 城市控规用热环境预测评估软件开发 | 第56-60页 |
5.3 参数不确定性及敏感性分析方法 | 第60-65页 |
5.3.1 EFAST法 | 第61-63页 |
5.3.2 基于评价模型的敏感指标求解 | 第63-65页 |
5.4 本章小结 | 第65-67页 |
结论 | 第67-6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9-73页 |
附表 | 第73-79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成果 | 第79-81页 |
致谢 | 第8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