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引言 | 第9-10页 |
一、附条件不起诉制度概述 | 第10-17页 |
(一) 附条件不起诉的概念与内容 | 第10-11页 |
(二) 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意义 | 第11-12页 |
(三) 附条件不起诉制度与相关制度比较 | 第12-17页 |
1. 附条件不起诉与相对不起诉 | 第12-14页 |
2. 附条件不起诉与缓刑 | 第14-15页 |
3. 附条件不起诉与刑事和解 | 第15-17页 |
二、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基础 | 第17-25页 |
(一) 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理论基础 | 第17-21页 |
1. 特别预防理论 | 第17-18页 |
2. 诉讼经济理论 | 第18-20页 |
3. 起诉裁量主义 | 第20-21页 |
(二) 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现实基础 | 第21-25页 |
1. 恢复性司法理念 | 第21-23页 |
2.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 | 第23-25页 |
三、域外附条件不起诉制度考察 | 第25-33页 |
(一) 德国 | 第25-26页 |
(二) 美国 | 第26-27页 |
(三) 日本 | 第27-28页 |
(四) 台湾 | 第28-29页 |
(五) 域外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简要评析 | 第29-33页 |
四、我国附条件不起诉制度之现状评析 | 第33-39页 |
(一) 我国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发展历程 | 第33-34页 |
(二) 我国附条件不起诉制度存在的问题 | 第34-35页 |
(三) 我国附条件不起诉制度问题的成因 | 第35-39页 |
1. 附条件不起诉程序繁琐 | 第35页 |
2. 适用条件缺乏可操作性 | 第35-36页 |
3. 与相对不起诉界限不清晰 | 第36页 |
4. 社会支持体系不健全 | 第36-37页 |
5. 社会发展不平衡导致两极分化 | 第37-39页 |
五、我国附条件不起诉制度之完善路径 | 第39-44页 |
(一) 设置激励机制 | 第39页 |
(二) 细化适用条件 | 第39-40页 |
(三) 完善附加义务 | 第40页 |
(四) 理顺与相对不起诉的逻辑关系,适当扩大案件适用范围 | 第40-41页 |
(五) 参考国外经验,完善我国立法与实践 | 第41-42页 |
(六) 借助社会力量,建立健全帮教组织 | 第42-44页 |
结语 | 第44-4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5-47页 |
致谢 | 第47-4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