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建筑科学论文--建筑设计论文--民用建筑论文--公共建筑论文

当代公共建筑文化品质之材料营造

摘要第4-5页
ABSTRACT第5-6页
第一章 绪论第12-25页
    1.1 研究背景第12-15页
    1.2 国内外相关研究概述第15-18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国外相关研究与实践概述第15-17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国内相关研究与实践概述第17-18页
    1.3 研究内容及范围界定第18-22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研究内容第18-19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研究范围界定第19-22页
    1.4 研究意义与目的第22-23页
    1.5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第23-25页
        1.5.1 研究方法第23-24页
        1.5.2 研究框架第24-25页
第二章 相关理论概述第25-39页
    2.1 建筑材料分类第25-26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按材料来源分类第25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按透明度分类第25-26页
        2.1.3 按应用时间先后第26页
    2.2 建筑材料的感官属性及其特征第26-31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色彩与纹理第27-28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光泽与反射第28-29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质地与质感第29-30页
        2.2.4 透明度第30页
        2.2.5 材料的形态特征第30-31页
    2.3 建筑材料的表现力第31-35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冰冷感与温暖感第31-33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虚幻感与真实感第33-34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 轻盈感与厚重感第34-35页
    2.4 视觉审美心理第35-38页
        2.4.1 研究建筑材料的新视角第35页
        2.4.2 人对建筑的情感体验第35-36页
        2.4.3 情感接受的制约因素第36-38页
    2.5 本章小结第38-39页
第三章 砖石第39-60页
    3.1 砖石的感官属性第39-42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肌理第39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色彩第39-40页
        3.1.3 质感第40-41页
        3.1.4 形状第41-42页
    3.2 砖石的文化属性第42-45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材料性格第42-43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地域性第43-45页
    3.3 砌筑方式及其艺术表现力第45-59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传统砌筑方法第46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具有凹凸立体感的砌筑法第46-49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具有轻盈通透感的透空砌法第49-53页
        3.3.4 具有韵律动感的砌筑方法第53-55页
        3.3.5 具有肌理感的拼贴砌筑法第55-56页
        3.3.6 转角处砌筑方法第56-57页
        3.3.7 灰缝处理第57-59页
    3.4 本章小结第59-60页
第四章 木材第60-88页
    4.1 木材的感官属性第60-62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肌理第60-61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色彩第61-62页
        4.1.3 质感第62页
    4.2 木材的文化属性第62-67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材料性格第62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地域性第62-65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时代性第65-67页
    4.4 构成方式及其艺术表现力第67-87页
        4.4.1 以“线形态”为特征的结构体系第67-73页
        4.4.2 以“面形态”为特征的结构体系第73-78页
        4.4.3 以“体形态”为特征的结构体系第78-80页
        4.4.4 节点构造第80-87页
    4.5 本章小结第87-88页
第五章 玻璃第88-107页
    5.1 玻璃的感官属性第88-92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光第88-90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色彩第90-91页
        5.1.3 肌理与质感第91-92页
    5.2 玻璃的文化属性第92-95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材料性格第92-93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地域性第93-95页
    5.3 构成方式及其艺术表现力第95-102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玻璃幕墙实例及其表现力第95-96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以“点形态”为特征的构成方式第96-98页
        5.3.3 以“线形态”为特征的构成方式第98-100页
        5.3.4 以“面形态”为特征的构成方式第100-101页
        5.3.5 以“体形态”为特征的构成方式第101-102页
    5.4 建筑空间营造第102-106页
        5.4.1 玻璃表皮第102-105页
        5.4.2 玻璃在建筑内部的应用第105-106页
    5.5 本章小结第106-107页
第六章 多种建筑材料的组合第107-130页
    6.1 常用建筑材料的感官特性比较第107-108页
    6.2 相似性格的建筑材料组合第108-115页
        6.2.1 古朴与自然——砖石与木材的组合第109-111页
        6.2.2 原始与狂野——砖石与混凝土的组合第111-112页
        6.2.3 肃穆与温厚——混凝土与木材的组合第112-114页
        6.2.4 现代与前卫——玻璃与金属的组合第114-115页
    6.3 相反性格的建筑材料组合第115-129页
        6.3.1 传统与现代——砖石与玻璃的组合第115-118页
        6.3.2 精巧与厚重——金属与砖石的组合第118-120页
        6.3.3 古老与时尚——木材与玻璃的组合第120-122页
        6.3.4 天然与高技——木材与金属的组合第122-124页
        6.3.5 轻盈与粗糙——玻璃与混凝土的组合第124-127页
        6.3.6 粗犷与细腻——混凝土与金属的组合第127-129页
    6.4 本章小结第129-130页
第七章 结语第130-145页
    7.1 砖石的艺术表现力第130-131页
    7.2 木材的艺术表现力第131-136页
        7.2.1 不同形态特征的木结构及其艺术表现力第131-135页
        7.2.2 不同类型的木节点及其艺术表现力第135-136页
    7.3 玻璃的艺术表现力第136-138页
    7.4 多种建筑材料组合的方式及其艺术表现力第138-141页
    7.5 建筑材料的横向比较第141-144页
        7.5.1 不同建筑材料的特性比较第141-142页
        7.5.2 建筑材料组合的横向比较第142-144页
    7.6 研究不足与展望第144-145页
参考文献第145-147页
附录第147-153页
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第153-154页
致谢第154页

论文共154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以某钢结构厂房为例的抗震鉴定方法研究
下一篇:大厚度钢板混凝土组合剪力墙温度应力和裂缝防控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