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6-8页 |
ABSTRACT | 第8-10页 |
1 综述 | 第11-17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11-12页 |
1.2 研究意义 | 第12-13页 |
1.3 国内外研究进展 | 第13-17页 |
1.3.1 国外潜在植被研究 | 第13页 |
1.3.2 国内潜在植被研究 | 第13-14页 |
1.3.3 潜在植被主要研究模型 | 第14-17页 |
2 理论依据与研究方法 | 第17-23页 |
2.1 理论依据 | 第17-21页 |
2.1.1 划分类的热量指标 | 第18-19页 |
2.1.2 划分类的湿润度指标 | 第19-21页 |
2.2 研究方法 | 第21-23页 |
2.2.1 空间插值模型 | 第21-22页 |
2.2.2 Kriging (克立格)插值法 | 第22-23页 |
3 数据准备与方法实现 | 第23-25页 |
3.1 研究区概况 | 第23-24页 |
3.2 数据准备 | 第24-25页 |
3.3 方法实现 | 第25页 |
4 结果分析 | 第25-39页 |
4.1 近45 年中国西北干旱区气候变化分析 | 第25-31页 |
4.1.1 近45 年中国西北干旱区降水的空间差异和变化趋势 | 第26-27页 |
4.1.2 近45 年中国西北干旱区热量的空间差异和变化趋势 | 第27-29页 |
4.1.3 近45 年中国西北干旱区湿润程度空间差异和变化趋势 | 第29-31页 |
4.2 中国西北干旱区热量带与湿润等级变化分析 | 第31-32页 |
4.3 中国西北干旱区潜在植被的演变 | 第32-35页 |
4.4 中国西北干旱区潜在植被的演替 | 第35-38页 |
4.5 问题讨论 | 第38-39页 |
5 结论 | 第39-4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1-46页 |
致谢 | 第46-47页 |
个人简介及在研期间主要成果 | 第4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