缩略词表 | 第7-8页 |
中文摘要 | 第8-9页 |
ABSTRACT | 第9-10页 |
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| 第11-26页 |
1 微生物农药的发展、现状及展望 | 第11-15页 |
1.1 微生物农药的分类 | 第11-15页 |
1.1.1 微生物杀虫剂 | 第12-13页 |
1.1.2 微生物杀菌剂 | 第13-14页 |
1.1.3 微生物除草剂 | 第14-15页 |
1.1.4 微生物植物生长调节剂 | 第15页 |
1.2 微生物农药的研究现状及前景展望 | 第15页 |
2 拮抗微生物防治植物病害的研究进展 | 第15-18页 |
2.1 细菌 | 第15-17页 |
2.2 放线菌 | 第17页 |
2.3 真菌 | 第17-18页 |
2.4 其他生防因子 | 第18页 |
3 番茄早疫病的发病机理及防治方法 | 第18-20页 |
3.1 番茄早疫病菌的侵染 | 第19页 |
3.2 番茄早疫病的防治方法 | 第19-20页 |
3.2.1 化学防治 | 第19页 |
3.2.2 农业防治 | 第19-20页 |
3.2.3 生物防治 | 第20页 |
4 生防微生物防治植物土传病害的机制 | 第20-23页 |
4.1 提高植物的营养水平 | 第21页 |
4.2 竞争作用 | 第21页 |
4.3 植物根系解剖学及根际微生物群落的变化 | 第21页 |
4.4 诱导植物抗性 | 第21-22页 |
4.5 产生拮抗性物质 | 第22-23页 |
4.6 重寄生等直接作用 | 第23页 |
5 多粘类芽孢杆菌所产生的生物活性物质研究进展 | 第23-25页 |
5.1 多肽抗生素 | 第23-24页 |
5.2 拮抗蛋白 | 第24-25页 |
5.2.1 水解酶类 | 第24页 |
5.2.2 非酶类蛋白 | 第24页 |
5.2.3 其他物质 | 第24-25页 |
6 立题依据 | 第25-26页 |
第二部分 F-152、Q-28抑菌效果的研究 | 第26-32页 |
1 材料与方法 | 第26-28页 |
1.1 供试材料 | 第26-27页 |
1.1.1 供试菌株 | 第26页 |
1.1.2 培养基 | 第26页 |
1.1.3 主要仪器 | 第26-27页 |
1.2 方法 | 第27-28页 |
1.2.1 平板对峙实验 | 第27页 |
1.2.2 F-152、Q-28摇瓶培养液不同处理后的抑菌效果 | 第27页 |
1.2.3 F-152、Q-28斜面培养物不同处理的抑菌效果 | 第27-28页 |
1.2.4 平板上加滤膜后两株菌的抗真菌活性 | 第28页 |
2 结果与分析 | 第28-31页 |
2.1 平板对峙实验 | 第28页 |
2.2 F-152的抑菌效果 | 第28-29页 |
2.3 Q-28的抑菌效果 | 第29-30页 |
2.4 平板上加滤膜后两株菌的抑菌效果 | 第30-31页 |
3 讨论 | 第31-32页 |
第三部分 两株拮抗细菌最大抗菌活性条件的研究 | 第32-41页 |
1 材料与方法 | 第32-34页 |
1.1 供试材料 | 第32-33页 |
1.1.1 供试菌株 | 第32页 |
1.1.2 培养基 | 第32-33页 |
1.2 方法 | 第33-34页 |
1.2.1 不同培养基对F-152、Q-28两菌抑菌作用的影响 | 第33页 |
1.2.2 不同形式的培养基对F-152、Q-28两菌抗菌活性的影响 | 第33页 |
1.2.3 改变培养基成分对F-152、Q-28两菌抗菌活性的影响 | 第33页 |
1.2.4 pH对F-152、Q-28两菌抑菌效果的影响 | 第33页 |
1.2.5 温度对F-152、Q-28两菌抑菌效果的影响 | 第33页 |
1.2.6 培养时间对两株拮抗菌抑菌效果的影响 | 第33页 |
1.2.7 糖浓度对F-152、Q-28两菌抑菌效果的影响 | 第33-34页 |
1.2.8 不同的C源、N源对F-152、Q-28两菌抑菌效果的影响 | 第34页 |
1.2.9 不同金属离子对F-152、Q-28两菌抗菌活性的影响 | 第34页 |
2 结果与分析 | 第34-40页 |
2.1 培养基对F-152、Q-28两株菌抑菌活性的影响 | 第34页 |
2.2 不同形式的培养基对F-152、Q-28抗菌效果的影响 | 第34-35页 |
2.3 改变培养基成分对F-152、Q-28两菌平板抑菌作用的影响 | 第35页 |
2.4 F-152、Q-28两株拮抗菌抑菌最适pH研究 | 第35页 |
2.5 F-152、Q-28两株拮抗菌抑菌最适温度研究 | 第35-36页 |
2.6 培养时间对F-152、Q-28两株菌抗真菌效果的影响 | 第36-37页 |
2.6.1 加滤膜时培养时间对F-152、Q-28抑菌效果的影响 | 第36页 |
2.6.2 不加滤膜处理时培养时间对F-152、Q-28抑菌效果的影响 | 第36-37页 |
2.7 不同糖浓度对F-152、Q-28两株拮抗菌抗真菌效果的影响 | 第37-38页 |
2.8 不同C源和N源对F-152、Q-28两株菌拮抗作用的影响 | 第38-39页 |
2.9 不同金属离子对F-152、Q-28抗真菌活性的影响 | 第39-40页 |
3 讨论 | 第40-41页 |
第四部分 生防菌拮抗机理的研究 | 第41-48页 |
1 材料与方法 | 第41-44页 |
1.1 供试材料 | 第41-42页 |
1.1.1 供试菌株 | 第41页 |
1.1.2 培养基 | 第41-42页 |
1.1.3 主要试剂 | 第42页 |
1.2 方法 | 第42-44页 |
1.2.1 镜下观察F-152、Q-28两菌对病原真菌菌丝生长的直接作用 | 第42页 |
1.2.2 F-152、Q-28两菌产生挥发性抑菌物质的验证实验 | 第42页 |
1.2.3 竞争作用的验证 | 第42-43页 |
1.2.4 从平板对峙实验的抑菌带处打取琼脂块,观察抑菌效果 | 第43页 |
1.2.5 F-152、Q-28产水解酶实验 | 第43页 |
1.2.6 产HCN实验 | 第43页 |
1.2.7 铁载体实验 | 第43-44页 |
2 结果与分析 | 第44-47页 |
2.1 F-152、Q-28两菌对病原真菌菌丝生长的直接作用 | 第44页 |
2.2 F-152、Q-28两菌产生挥发性抑菌物质的验证实验 | 第44-45页 |
2.3 竞争作用的验证 | 第45页 |
2.4 抑菌带处琼脂块的抑菌作用 | 第45页 |
2.5 F-152、Q-28产水解酶实验 | 第45-46页 |
2.5.1 纤维素酶活性测定 | 第45页 |
2.5.2 果胶酶活性的测定 | 第45-46页 |
2.5.3 蛋白酶活性的测定 | 第46页 |
2.5.4 几丁质酶活性的测定 | 第46页 |
2.6 产HCN实验 | 第46页 |
2.7 铁载体实验 | 第46-47页 |
3 讨论 | 第47-48页 |
第五部分 结论 | 第48-4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9-56页 |
致谢 | 第5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