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1-5页 |
| ABSTRACT | 第5-9页 |
| 第1章 绪论 | 第9-16页 |
| ·概述 | 第9-10页 |
| ·国内外研究历史及现状 | 第10-14页 |
| ·滑坡分析方法国内外研究历史及现状 | 第10-12页 |
| ·边坡病害治理工程效果评价的研究历史及现状 | 第12-14页 |
| ·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| 第14-15页 |
| ·本文研究技术路线 | 第15-16页 |
| 第2章 滑坡分析及治理工程效果评价基本理论 | 第16-36页 |
| ·滑坡分析基本理论 | 第16-22页 |
| ·滑坡的形态和特征 | 第16-17页 |
| ·滑面形成机制 | 第17-18页 |
| ·滑体的变形与解体 | 第18-19页 |
| ·影响边坡稳定性的因素 | 第19-20页 |
| ·边坡稳定性判定 | 第20-22页 |
| ·边坡治理工程效果评价基本理论 | 第22-36页 |
| ·基本概念 | 第22-29页 |
| ·边坡病害治理工程效果评价标准 | 第29-36页 |
| 第3章 京珠北K98边坡变形过程及滑动分析 | 第36-78页 |
| ·京珠北概况 | 第36-37页 |
| ·京珠北K98边坡工程地质条件 | 第37-47页 |
| ·地形地貌 | 第37-39页 |
| ·气象水文 | 第39页 |
| ·地层岩性 | 第39-41页 |
| ·地质构造 | 第41-43页 |
| ·水文地质条件 | 第43-44页 |
| ·不良地质现象 | 第44页 |
| ·煤系地层 | 第44-47页 |
| ·京珠北K98边坡变形过程及滑动分析 | 第47-78页 |
| ·Ⅰ区(老滑坡区) | 第48-60页 |
| ·Ⅱ区(工程新滑坡区) | 第60-69页 |
| ·Ⅲ区(顺层高边坡区) | 第69-78页 |
| 第4章 京珠北K98边坡治理工程效果评价及应对措施 | 第78-104页 |
| ·Ⅰ区(老滑坡区) | 第78-91页 |
| ·适宜性评价 | 第78页 |
| ·局部工作状态评价 | 第78-81页 |
| ·技术状况评价 | 第81页 |
| ·病害体稳定性评价 | 第81-91页 |
| ·Ⅱ区(工程新滑坡区) | 第91-96页 |
| ·适宜性评价 | 第91页 |
| ·局部工作状态评价 | 第91-93页 |
| ·技术状况评价 | 第93-94页 |
| ·病害体稳定性评价 | 第94-96页 |
| ·Ⅲ区(顺层高边坡区) | 第96-102页 |
| ·适宜性评价 | 第96页 |
| ·局部工作状态评价 | 第96-98页 |
| ·技术状况评价 | 第98-100页 |
| ·病害体稳定性评价 | 第100-102页 |
| ·应对措施 | 第102-104页 |
| ·Ⅰ区(老滑坡区) | 第102页 |
| ·Ⅱ区(工程新滑坡区) | 第102页 |
| ·Ⅲ区(顺层高边坡区) | 第102-104页 |
| 第5章 主要结论及展望 | 第104-106页 |
| ·主要结论 | 第104-105页 |
| ·未来工作展望 | 第105-106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106-111页 |
| 致谢 | 第111-112页 |
| 附录 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| 第11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