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8页 |
ABSTRACT | 第8-10页 |
主要中英文缩写. | 第11-15页 |
第一章 文献综述 | 第15-34页 |
1.1 土壤重金属Pb、Cd、Zn 的来源及其污染现状 | 第15-16页 |
1.2 植物修复技术与超富集植物 | 第16-20页 |
1.2.1 植物修复概念的提出及种类划分 | 第16-18页 |
1.2.2 植物修复技术的优点和局限性 | 第18-19页 |
1.2.3 超富集植物的定义及其判定标准 | 第19页 |
1.2.4 目前已发现的超富集植物 | 第19-20页 |
1.3 植物对重金属的吸收和转运机制 | 第20-22页 |
1.3.1 植物对重金属的吸收机制 | 第21-22页 |
1.3.2 植物对重金属的转运机制 | 第22页 |
1.4 植物对重金属胁迫的解毒机制 | 第22-25页 |
1.4.1 与细胞壁结合 | 第23页 |
1.4.2 形成重金属螯合态 | 第23-24页 |
1.4.3 液泡区隔化 | 第24-25页 |
1.5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目的、意义 | 第25-27页 |
1.5.1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| 第25-26页 |
1.5.2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| 第26-27页 |
1.6 参考文献 | 第27-34页 |
第二章 假俭草和海滨雀稗对土壤Pb 污染胁迫的生理反应 | 第34-49页 |
2.1 材料与方法 | 第35-36页 |
2.1.1 供试材料 | 第35页 |
2.1.2 试验设计 | 第35页 |
2.1.3 测定项目与方法 | 第35-36页 |
2.1.4 数据分析 | 第36页 |
2.2 结果与分析 | 第36-44页 |
2.2.1 铅处理对草坪目测质量的影响 | 第36-38页 |
2.2.2 铅处理对叶片电导率的影响 | 第38页 |
2.2.3 铅处理对叶片相对含水量的影响 | 第38-40页 |
2.2.4 铅处理对叶片渗透势的影响 | 第40-41页 |
2.2.5 铅处理对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| 第41页 |
2.2.6 铅处理对叶片光化学效率的影响 | 第41-44页 |
2.3 讨论 | 第44-47页 |
2.4 参考文献 | 第47-49页 |
第三章 假俭草和海滨雀稗对土壤Cd 污染胁迫的反应与耐受阈值研究 | 第49-71页 |
3.1 材料与方法 | 第49-52页 |
3.1.1 供试材料 | 第49-50页 |
3.1.2 试验设计 | 第50页 |
3.1.3 测定项目与方法 | 第50-52页 |
3.1.4 数据分析 | 第52页 |
3.2 结果与分析 | 第52-65页 |
3.2.1 镉处理对草坪目测质量的影响 | 第52-53页 |
3.2.2 镉处理对相对生长速率的影响 | 第53-55页 |
3.2.3 镉处理对草坪密度的影响 | 第55-56页 |
3.2.4 镉处理对叶片相对含水量的影响 | 第56-58页 |
3.2.5 镉处理对叶片电导率的影响 | 第58-59页 |
3.2.6 镉处理对叶片渗透势的影响 | 第59-61页 |
3.2.7 镉处理对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| 第61-62页 |
3.2.8 镉处理对叶片光化学效率的影响 | 第62-64页 |
3.2.9 耐镉阈值的确定 | 第64-65页 |
3.3 讨论 | 第65-68页 |
3.4 参考文献 | 第68-71页 |
第四章 假俭草和海滨雀稗对土壤Zn 污染胁迫的反应与耐受阈值研究 | 第71-87页 |
4.1 材料与方法 | 第71-73页 |
4.1.1 供试材料 | 第71-72页 |
4.1.2 试验设计 | 第72页 |
4.1.3 测定项目与方法 | 第72-73页 |
4.1.4 数据分析 | 第73页 |
4.2 结果与分析 | 第73-82页 |
4.2.1 锌处理对草坪目测质量的影响 | 第73-75页 |
4.2.2 锌处理对垂直生长量的影响 | 第75-76页 |
4.2.3 锌处理对草坪密度的影响 | 第76-79页 |
4.2.4 锌处理对叶片电导率的影响 | 第79页 |
4.2.5 锌处理对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| 第79页 |
4.2.6 锌处理对叶片光化学效率的影响 | 第79-82页 |
4.2.7 耐锌阈值的确定 | 第82页 |
4.3 讨论 | 第82-85页 |
4.4 参考文献 | 第85-87页 |
第五章 假俭草和海滨雀稗对土壤重金属Cd、Zn 的吸收与体内分布特性研究 | 第87-98页 |
5.1 材料与方法 | 第87-89页 |
5.1.1 供试材料 | 第87页 |
5.1.2 试验设计 | 第87-88页 |
5.1.3 测定项目与方法 | 第88页 |
5.1.4 数据分析 | 第88-89页 |
5.2 结果与分析 | 第89-95页 |
5.2.1 Cd 处理地上部和根系的生物量 | 第89-90页 |
5.2.2 地上部和根系的Cd 浓度及转运系数 | 第90-91页 |
5.2.3 地上部和根系的Cd 积累量及富集系数 | 第91-92页 |
5.2.4 Zn 处理地上部和根系的生物量 | 第92页 |
5.2.5 地上部和根系的Zn 浓度及转运系数 | 第92-93页 |
5.2.6 地上部和根系的Zn 积累量及富集系数 | 第93-94页 |
5.2.7 土壤Zn 浓度与Zn 总量 | 第94-95页 |
5.3 讨论 | 第95-97页 |
5.4 参考文献 | 第97-98页 |
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| 第98-99页 |
6.1 全文总结 | 第98页 |
6.2 研究展望 | 第98-99页 |
致谢 | 第99-101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专利 | 第101-10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