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1-27页 |
1.1 假单胞菌及其生物防治 | 第11-18页 |
1.1.1 植物根际促生菌 | 第11-12页 |
1.1.2 根际促生菌生防作用 | 第12-13页 |
1.1.3 假单胞菌的生防作用 | 第13页 |
1.1.4 荧光假单胞菌的生防机制 | 第13-18页 |
1.2 假单胞菌株M18 | 第18-23页 |
1.2.1 吩嗪-1-羧酸以及生物合成 | 第18-20页 |
1.2.2 藤黄绿菌素及其生物合成 | 第20-21页 |
1.2.3 吩嗪-1-羧酸生物合成的调控 | 第21-23页 |
1.3 本文研究的背景,内容和意义 | 第23-27页 |
1.3.1 假单胞菌株M18 代谢产物PCA 的应用 | 第23-24页 |
1.3.2 各种基因工程菌株M18 的构建 | 第24页 |
1.3.3 M18 工程菌的发酵条件优化 | 第24-25页 |
1.3.4 本文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| 第25-27页 |
第二章 PCA 高产菌株M18GQ 的构建与验证 | 第27-34页 |
2.1 引言 | 第27-28页 |
2.2 材料和方法 | 第28-30页 |
2.2.1 菌种 | 第28页 |
2.2.2 培养基和培养条件 | 第28-29页 |
2.2.3 主要试剂和仪器 | 第29页 |
2.2.4 引物和PCR 验证 | 第29页 |
2.2.5 克隆qscR 片段及测序 | 第29-30页 |
2.2.6 细菌结合转移及突变株的验证 | 第30页 |
2.2.7 PCA 的提取和含量测定 | 第30页 |
2.3 结果和讨论 | 第30-33页 |
2.3.1 克隆qscR 片段及测序 | 第30页 |
2.3.2 突变菌株M18GQ 的构建 | 第30-31页 |
2.3.3 突变菌株M18GQ 的验证 | 第31-32页 |
2.3.4 菌株M18GQ 与M18G 在不同培养基的发酵效价比较 | 第32-33页 |
2.4 本章结论 | 第33-34页 |
第三章 菌株M18GQ 培养条件的初步筛选 | 第34-46页 |
3.1 引言 | 第34-35页 |
3.2 材料和方法 | 第35-37页 |
3.2.1 供试菌种 | 第35页 |
3.2.2 培养基 | 第35页 |
3.2.3 培养方法 | 第35-36页 |
3.2.4 仪器与设备 | 第36页 |
3.2.5 试剂 | 第36页 |
3.2.6 PCA 定量分析 | 第36-37页 |
3.2.7 HPLC 标准曲线的测定 | 第37页 |
3.2.8 培养条件和培养基成分的单因子实验 | 第37页 |
3.3 结果和讨论 | 第37-45页 |
3.3.1 色谱柱的标准曲线测定 | 第37-39页 |
3.3.2 发酵时间的测定 | 第39-40页 |
3.3.3 种龄和接种量对PCA 产量的影响 | 第40-41页 |
3.3.4 装液量对PCA 产量的影响 | 第41-42页 |
3.3.5 摇床对PCA 产量的影响 | 第42-43页 |
3.3.6 氮源对PCA 产量的影响 | 第43页 |
3.3.7 碳源对PCA 产量的影响 | 第43-44页 |
3.3.8 无机盐对PCA 产量的影响 | 第44-45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45-46页 |
第四章 菌株M18GQ 培养基的优化 | 第46-58页 |
4.1 引言 | 第46-47页 |
4.2 材料和方法 | 第47-50页 |
4.2.1 菌种和培养基 | 第47页 |
4.2.2 种子培养和培养条件 | 第47-48页 |
4.2.3 PCA 含量测定 | 第48页 |
4.2.4 实验设计 | 第48-50页 |
4.3 结果和讨论 | 第50-57页 |
4.3.1 部分因子设计的优化 | 第50-52页 |
4.3.2 最陡爬坡实验 | 第52页 |
4.3.3 中心组合设计 | 第52-55页 |
4.3.4 响应面分析 | 第55-57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57-58页 |
第五章 模型验证和产量比较 | 第58-63页 |
5.1 引言 | 第58页 |
5.2 材料和方法 | 第58-59页 |
5.2.1 菌种和培养基 | 第58-59页 |
5.2.2 种子培养和培养条件 | 第59页 |
5.2.3 PCA 含量测定 | 第59页 |
5.2.4 模型验证 | 第59页 |
5.2.5 产量比较 | 第59页 |
5.3 实验结果和讨论 | 第59-61页 |
5.3.1 模型验证 | 第59-61页 |
5.4 本章小结 | 第61-63页 |
第六章 结论和建议 | 第63-6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5-73页 |
致谢 | 第73-74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| 第74-7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