戴云山黄山松(Pinus taiwanensis)群落特征与种间关系研究
摘要 | 第7-9页 |
Abstract | 第9-10页 |
1 引言 | 第11-17页 |
1.1 研究目的和意义 | 第11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1-15页 |
1.2.1 研究对象研究进展 | 第11-13页 |
1.2.2 群落学特征研究现状 | 第13-14页 |
1.2.3 群落种群种间关系研究进展 | 第14-15页 |
1.3 研究内容、研究目标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| 第15页 |
1.3.1 研究内容 | 第15页 |
1.3.2 研究目标 | 第15页 |
1.3.3 拟解决关键性问题 | 第15页 |
1.4 本项目特色和立论依据 | 第15-16页 |
1.5 技术路线 | 第16-17页 |
2 研究区概况 | 第17-19页 |
2.1 地理位置 | 第17页 |
2.2 地质地貌 | 第17页 |
2.3 土壤 | 第17页 |
2.4 水文 | 第17页 |
2.5 气候 | 第17-18页 |
2.6 野生动植物概况 | 第18-19页 |
3 数据收集与整理 | 第19-20页 |
4 群落数量特征 | 第20-32页 |
4.1 研究方法 | 第20-21页 |
4.1.1 群落维管植物种类统计 | 第20页 |
4.1.2 生活型和叶特征划分 | 第20-21页 |
4.1.3 群落植物区系地理成分统计 | 第21页 |
4.1.4 群落植物物种重要值计算 | 第21页 |
4.2 结果分析 | 第21-32页 |
4.2.1 黄山松群落维管束植物种类组成 | 第21-25页 |
4.2.2 黄山松群落外貌特征 | 第25-26页 |
4.2.3 黄山松群落维管束植物地理成分 | 第26-29页 |
4.2.4 黄山松群落物种重要值分析 | 第29-32页 |
5 群落类型与物种多样性 | 第32-41页 |
5.1 研究方法 | 第32-33页 |
5.1.1 群落数量分类方法 | 第32页 |
5.1.2 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测定 | 第32-33页 |
5.2 结果分析 | 第33-41页 |
5.2.1 黄山松群落数量分类 | 第33-36页 |
5.2.2 群落类型与物种多样性的关系 | 第36-38页 |
5.2.3 植物群落结构与物种多样性的关系 | 第38-41页 |
6 群落主要种群生态位 | 第41-54页 |
6.1 研究方法 | 第41-42页 |
6.1.1 生态位宽度 | 第41页 |
6.1.2 种群间生态位重叠 | 第41-42页 |
6.1.3 多种群生态位重叠 | 第42页 |
6.2 结果分析 | 第42-54页 |
6.2.1 群落乔木层主要种群生态位 | 第42-48页 |
6.2.2 群落灌木层主要种群生态位 | 第48-54页 |
7 种间联结性 | 第54-64页 |
7.1 研究方法 | 第54-55页 |
7.1.1 多物种间联结性显著性检验 | 第54页 |
7.1.2 成对物种间的联结性测度指标 | 第54-55页 |
7.2 结果分析 | 第55-64页 |
7.2.1 乔木层主要树种种间联结性 | 第55-59页 |
7.2.2 灌木层主要树种种间联结性 | 第59-64页 |
8 结论与讨论 | 第64-69页 |
8.1 结论 | 第64-65页 |
8.2 讨论 | 第65-6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9-73页 |
致谢 | 第7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