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国网络舆论监督的研究
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页 |
目录 | 第8-11页 |
1 绪论 | 第11-17页 |
1.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| 第11-12页 |
1.1.1 背景 | 第11页 |
1.1.2 目的 | 第11页 |
1.1.3 意义 | 第11-12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| 第12-14页 |
1.2.1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2-13页 |
1.2.2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3-14页 |
1.2.3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小结 | 第14页 |
1.3 理论工具和研究方法 | 第14-16页 |
1.3.1 理论工具 | 第14-15页 |
1.3.2 研究方法 | 第15-16页 |
1.4 文章框架和创新点 | 第16-17页 |
2 网络舆论的形成、特征及传播方式 | 第17-24页 |
2.1 网络舆论的定义 | 第17页 |
2.2 网络舆论的形成 | 第17-19页 |
2.2.1 网络舆论中的主体要素 | 第17-19页 |
2.2.2 网络舆论的生成过程 | 第19页 |
2.3 网络舆论的特征 | 第19-22页 |
2.3.1 舆论信息的开放性 | 第20页 |
2.3.2 舆论主体的匿名性 | 第20-21页 |
2.3.3 舆论主体的泛化性 | 第21页 |
2.3.4 舆论客体的公共性 | 第21-22页 |
2.3.5 舆论传播的迅捷性 | 第22页 |
2.4 网络舆论的传播原理 | 第22-24页 |
3 网络舆论监督的定义与实例分析 | 第24-42页 |
3.1 网络舆论监督的定义与特性 | 第24-29页 |
3.1.1 网络舆论监督的定义 | 第24页 |
3.1.2 网络舆论监督的特性 | 第24-29页 |
3.1.2.1 网络舆论监督的不可控性 | 第24-25页 |
3.1.2.2 网络舆论监督的多样性 | 第25-26页 |
3.1.2.3 网络舆论监督的广泛性 | 第26页 |
3.1.2.4 网络舆论监督的情绪性 | 第26-27页 |
3.1.2.5 网络舆论监督的自发性 | 第27-28页 |
3.1.2.6 网络舆论监督的垄断性 | 第28-29页 |
3.2 网络舆论监督的实例分析 | 第29-40页 |
3.2.1 官员微博的"微博大义" | 第29-31页 |
3.2.2 房管局长"天价烟"事件 | 第31-34页 |
3.2.3 李庄案中的网络舆论监督 | 第34-38页 |
3.2.4 华南虎真假虎照事件 | 第38-40页 |
3.3 网络舆论监督的实例分析小结 | 第40-42页 |
4 网络舆论监督的应对、规范和引导 | 第42-52页 |
4.1 网络舆论监督的应对 | 第42-44页 |
4.1.1 网络舆论危机产生的根源 | 第42-43页 |
4.1.2 政府官员转变态度应对网络舆论监督 | 第43-44页 |
4.1.3 政务信息公开应对网络舆论监督 | 第44页 |
4.2 网络舆论监督的规范 | 第44-47页 |
4.2.1 建立网络道德规范 | 第45-46页 |
4.2.2 加强网络舆论媒体的自律 | 第46-47页 |
4.3 网络舆论监督的引导 | 第47-52页 |
4.3.1 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有机结合 | 第47-49页 |
4.3.2 网络技术的有力支持 | 第49页 |
4.3.3 建立网络舆论监测队伍 | 第49-50页 |
4.3.4 网民的自我约束和自我提高 | 第50-52页 |
结语 | 第52-5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3-56页 |
个人简历和攻读学位期间已发表工作 | 第56-57页 |
个人简历 | 第56页 |
已发表论文 | 第56-57页 |
致谢 | 第5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