专利合作模式的计量研究
论文的创新点 | 第5-10页 |
摘要 | 第10-12页 |
Abstract | 第12-14页 |
0 引言 | 第15-45页 |
0.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| 第15-20页 |
0.1.1 选题背景 | 第16-18页 |
0.1.2 研究意义 | 第18-20页 |
0.2 国内外研究综述 | 第20-31页 |
0.2.1 国外研究综述 | 第21-26页 |
0.2.2 国内研究综述 | 第26-29页 |
0.2.3 国内外研究述评 | 第29-31页 |
0.3 专利合作的研究进展 | 第31-41页 |
0.3.1 时间分布 | 第31-32页 |
0.3.2 空间分布 | 第32-34页 |
0.3.3 作者分布 | 第34-36页 |
0.3.4 研究热点分析 | 第36-39页 |
0.3.5 研究趋势分析 | 第39-41页 |
0.4 研究目标、方法与创新 | 第41-45页 |
0.4.1 研究目标与思路 | 第41-42页 |
0.4.2 研究方法与工具 | 第42-43页 |
0.4.3 创新之处 | 第43-45页 |
1 理论基础 | 第45-77页 |
1.1 专利合作的相关概念 | 第45-56页 |
1.1.1 专利与专利制度 | 第45-46页 |
1.1.2 模式与合作模式 | 第46-49页 |
1.1.3 文献计量与专利计量 | 第49-51页 |
1.1.4 科学合作与专利合作 | 第51-53页 |
1.1.5 知识转移与技术转移 | 第53-55页 |
1.1.6 知识交流与知识创新 | 第55-56页 |
1.2 专利合作的相关因素 | 第56-62页 |
1.2.1 专利合作的主体 | 第56-57页 |
1.2.2 专利合作的动机 | 第57-60页 |
1.2.3 专利合作研究的应用领域 | 第60-62页 |
1.3 专利合作的基础理论 | 第62-69页 |
1.3.1 大科学理论 | 第62-63页 |
1.3.2 科研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理论 | 第63-65页 |
1.3.3 科学分化与科学统一理论 | 第65-66页 |
1.3.4 系统论 | 第66-68页 |
1.3.5 协同论 | 第68-69页 |
1.4 专利合作的研究视角 | 第69-76页 |
1.4.1 法学视角 | 第69-70页 |
1.4.2 经济学视角 | 第70-71页 |
1.4.3 科学计量学视角 | 第71-72页 |
1.4.4 情报学视角 | 第72-74页 |
1.4.5 知识管理学视角 | 第74-76页 |
1.5 本章小结 | 第76-77页 |
2 基于数理统计分析的专利合作模式研究 | 第77-109页 |
2.1 样本数据采集与整理 | 第77-82页 |
2.1.1 研究样本 | 第77-79页 |
2.1.2 数据来源 | 第79-80页 |
2.1.3 处理方法 | 第80-82页 |
2.2 专利合作率与合作度分析 | 第82-95页 |
2.2.1 专利合作率与合作度的计算方法 | 第82-84页 |
2.2.2 专利合作率与合作度的分布规律 | 第84-90页 |
2.2.3 专利合作率与合作度的变化规律 | 第90-95页 |
2.3 专利合作强度分析 | 第95-96页 |
2.3.1 专利合作频次分布规律 | 第95-96页 |
2.3.2 专利合作强度分析结果 | 第96页 |
2.4 基于合作者数量的专利合作模式分布规律 | 第96-101页 |
2.4.1 基于发明人数量的专利合作模式 | 第97-98页 |
2.4.2 基于专利权人数量的专利合作模式 | 第98-99页 |
2.4.3 专利合作模式的分布规律比较 | 第99-101页 |
2.5 基于合作类型的专利合作模式分布规律 | 第101-106页 |
2.5.1 区域视角下的专利合作模式 | 第102-104页 |
2.5.2 主体性质视角下的专利合作模式 | 第104-106页 |
2.6 本章小结 | 第106-109页 |
3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专利合作模式研究 | 第109-151页 |
3.1 构建专利合作网络 | 第110-112页 |
3.2 整体网络分析 | 第112-118页 |
3.2.1 网络密度分析 | 第112-113页 |
3.2.2 复杂网络分析 | 第113-118页 |
3.2.2.1 小世界网络效应 | 第114-116页 |
3.2.2.2 幂律分布规律 | 第116-117页 |
3.2.2.3 研究结论与启示 | 第117-118页 |
3.3 网络结构分析 | 第118-132页 |
3.3.1 成分分析 | 第118-122页 |
3.3.2 核心-边缘结构分析 | 第122-124页 |
3.3.3 典型专利合作模式分析 | 第124-132页 |
3.3.3.1 社会关系视角 | 第124-128页 |
3.3.3.2 拓扑结构视角 | 第128-131页 |
3.3.3.3 研究结论与启示 | 第131-132页 |
3.4 网络节点分析 | 第132-139页 |
3.4.1 点度中心性 | 第133-134页 |
3.4.2 中介中心性 | 第134-136页 |
3.4.3 接近中心性 | 第136-137页 |
3.4.4 结论与讨论 | 第137-139页 |
3.5 区域合作模式分析 | 第139-148页 |
3.5.1 区域合作网络中心性分析 | 第139-142页 |
3.5.2 区域合作强度分析 | 第142-144页 |
3.5.3 专利合作的地域倾向 | 第144-146页 |
3.5.4 结论与讨论 | 第146-148页 |
3.6 本章小结 | 第148-151页 |
4 基于相关性分析的专利合作模式研究 | 第151-171页 |
4.1 专利合作程度与专利产出的相关性分析 | 第151-159页 |
4.1.1 基于合作率与合作度指标的分析 | 第152-155页 |
4.1.2 基于合作网络中心性指标的分析 | 第155-157页 |
4.1.3 结论与讨论 | 第157-159页 |
4.2 专利合作模式与专利产出的相关性分析 | 第159-168页 |
4.2.1 基于地域范围的合作模式 | 第159-161页 |
4.2.2 基于合作者数量的合作模式 | 第161-164页 |
4.2.3 基于合作者性质的合作模式 | 第164-165页 |
4.2.4 基于合作者社会关系的合作模式 | 第165-166页 |
4.2.5 结论与讨论 | 第166-168页 |
4.3 本章小结 | 第168-171页 |
5 专利合作模式的优化策略研究 | 第171-217页 |
5.1 现存的问题与不足 | 第171-180页 |
5.1.1 专利合作程度较低 | 第172-173页 |
5.1.2 专利合作模式单一 | 第173-175页 |
5.1.3 区域间合作不均衡 | 第175-177页 |
5.1.4 产学研合作基础薄弱 | 第177-180页 |
5.2 优化建议与措施 | 第180-210页 |
5.2.1 提高专利合作程度 | 第180-183页 |
5.2.1.1 提高发明人和专利权人的合作意识 | 第180-181页 |
5.2.1.2 通过科技政策鼓励和支持专利合作 | 第181页 |
5.2.1.3 拓宽发明人和专利权人交流渠道 | 第181-182页 |
5.2.1.4 设立必须由团队合作完成的重大项目 | 第182-183页 |
5.2.2 科学地组织专利合作过程 | 第183-187页 |
5.2.2.1 全面权衡合作的收益与成本 | 第183-185页 |
5.2.2.2 选择恰当的合作模式 | 第185页 |
5.2.2.3 合作团队的组织与管理 | 第185-186页 |
5.2.2.4 合作成果的共享与分配 | 第186-187页 |
5.2.3 合作模式多元化 | 第187-189页 |
5.2.3.1 合作伙伴多样化 | 第187-188页 |
5.2.3.2 合作方式多样化 | 第188页 |
5.2.3.3 合作关系多样化 | 第188-189页 |
5.2.3.4 合作模式的延伸 | 第189页 |
5.2.4 以社会关系推动专利合作 | 第189-192页 |
5.2.4.1 社会关系的功能与价值 | 第190页 |
5.2.4.2 三种社会关系的比较分析 | 第190-191页 |
5.2.4.3 社会关系的合理利用 | 第191-192页 |
5.2.5 加强校企专利合作 | 第192-198页 |
5.2.5.1 校企专利合作的意义 | 第192-193页 |
5.2.5.2 校企专利合作的建议 | 第193-196页 |
5.2.5.3 校企专利合作的模式 | 第196-198页 |
5.2.6 拓展国际交流与合作 | 第198-202页 |
5.2.6.1 国际合作创新的模式 | 第198-199页 |
5.2.6.2 自主创新与国际合作并重 | 第199-200页 |
5.2.6.3 关注跨国公司在国际合作中的作用 | 第200-201页 |
5.2.6.4 国际科技合作是一把双刃剑 | 第201-202页 |
5.2.7 明确创新主体的地位和功能 | 第202-206页 |
5.2.7.1 创新体系的构成 | 第202-203页 |
5.2.7.2 创新主体的分类 | 第203-206页 |
5.2.8 构建科技创新联盟 | 第206-210页 |
5.2.8.1 科技创新联盟的现实意义 | 第206-207页 |
5.2.8.2 科技创新联盟的组成结构 | 第207-210页 |
5.3 保障机制 | 第210-216页 |
5.3.1 制度保障 | 第210-212页 |
5.3.2 文化环境 | 第212-214页 |
5.3.3 平台保障 | 第214-216页 |
5.4 本章小结 | 第216-217页 |
6 结论与展望 | 第217-227页 |
6.1 研究结论 | 第217-224页 |
6.2 研究不足 | 第224-225页 |
6.3 研究展望 | 第225-22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227-239页 |
图表索引 | 第239-241页 |
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| 第241-243页 |
后记 | 第243-24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