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9-12页 |
Abstract | 第12-14页 |
第一章 前言 | 第15-34页 |
1.1 拟南芥雌雄配子体发育的研究进展 | 第15-18页 |
1.1.1 拟南芥雄配子体发育研究进展 | 第15-18页 |
1.1.2 拟南芥雌配子体发育研究进展 | 第18页 |
1.2 被子植物胚胎发育过程 | 第18-20页 |
1.3 真核生物减数分裂的研究进展 | 第20-28页 |
1.3.1 减数分裂过程中DSB的形成 | 第20-22页 |
1.3.2 DSB的加工 | 第22页 |
1.3.3 双链交换:RecA类蛋白的作用 | 第22-24页 |
1.3.4 重组中间体的形成 | 第24-28页 |
1.4 复制因子C的研究进展 | 第28-33页 |
1.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| 第33-34页 |
第二章 复制因子C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| 第34-40页 |
2.1 材料与方法 | 第34-35页 |
2.1.1 RFC序列比对 | 第34页 |
2.1.2 AtRFC1同源模建 | 第34-35页 |
2.1.3 AtRFC1启动子分析 | 第35页 |
2.2 结果 | 第35-38页 |
2.2.1 AtRFC1/2/3/4/5蛋白序列比对 | 第35-37页 |
2.2.2 AtRFC1蛋白质N端三维结构的同源模建 | 第37页 |
2.2.3 AtRFC1启动子元件分析 | 第37-38页 |
2.3 讨论 | 第38-40页 |
第三章 拟南芥AtRFC1生物学功能的研究 | 第40-71页 |
3.1. 材料与方法 | 第41-48页 |
3.1.1 材料获得与种植 | 第41页 |
3.1.2 突变体基因组鉴定 | 第41页 |
3.1.3 突变体转录水平鉴定 | 第41-43页 |
3.1.4 角果和花的外形观察与统计 | 第43页 |
3.1.5 亚历山大(Alexander).染色方法 | 第43页 |
3.1.6 花药透明技术 | 第43页 |
3.1.7 突变体与qrt植株杂交技术 | 第43-44页 |
3.1.8 半薄切片方法 | 第44页 |
3.1.9 激光共聚焦扫描胚囊结构 | 第44页 |
3.1.10 花粉细胞核的DAPI染色 | 第44页 |
3.1.11 染色体形态观察 | 第44-45页 |
3.1.12 Western-blot技术 | 第45-46页 |
3.1.13 免疫荧光技术 | 第46页 |
3.1.14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 | 第46-47页 |
3.1.15 mRNA原位杂交 | 第47-48页 |
3.1.16 双突变体的获得与鉴定 | 第48页 |
3.1.17 突变体回复载体构建与转基因技术 | 第48页 |
3.2 结果 | 第48-66页 |
3.2.1 突变体rfc1-2的纯杂合鉴定 | 第48-50页 |
3.2.2 突变体rfc1-2的表型分析 | 第50-51页 |
3.2.3 突变体rfc1-2的回复株系鉴定与分析 | 第51-52页 |
3.2.4 突变体rfc1-2雌雄配子体发育的表型分析 | 第52-54页 |
3.2.5 突变体rfc1-2花粉减数分裂的特点 | 第54-56页 |
3.2.6 rfc1-1突变体花粉减数分裂的特点 | 第56-57页 |
3.2.7 突变体rfc1-2细胞有丝分裂的特点 | 第57-58页 |
3.2.8 AtRFC1基因与其编码蛋白的表达分析 | 第58-59页 |
3.2.9 AtRFC1定位依赖于DSBs的形成和修复 | 第59-60页 |
3.2.10 AtRFC1基因参与减数分裂DNA修复 | 第60页 |
3.2.11 AtRFC1基因与AtSPO11-1和AtRAD51基因间的上下游关系 | 第60-64页 |
3.2.12 突变体Atrfc1-2减数分裂染色体异常表型不依赖于AtMLH3基因 | 第64-65页 |
3.2.13 突变体rfc1-2中相关基因的表达 | 第65-66页 |
3.3 讨论 | 第66-69页 |
3.3.1 AtRFC1基因参与减数分裂的过程 | 第66-67页 |
3.3.2 AtRFC1经AtRAD51介导的同源重组来修复AtSP011-1产生的DSBs | 第67-69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69-71页 |
第四章 拟南芥AtRFC2/3/4/5突变体表型及功能的初步分析 | 第71-85页 |
4.1 材料与方法 | 第71-74页 |
4.1.1 突变体获得与鉴定 | 第71页 |
4.1.2 突变体抗性筛选 | 第71-72页 |
4.1.3 胚珠透明技术 | 第72页 |
4.1.4 胚乳marker杂交技术 | 第72页 |
4.1.5 载体构建与转基因技术 | 第72-73页 |
4.1.6 GUS染色方法 | 第73页 |
4.1.7 酵母双杂交技术 | 第73-74页 |
4.1.8 DNA复制抑制剂的处理 | 第74页 |
4.2 结果 | 第74-83页 |
4.2.1 AtRFC2/3/4/5突变体的鉴定与分析 | 第74-76页 |
4.2.2 AtRFC4突变体败育的表型分析 | 第76-79页 |
4.2.4 AtRFC2/3/4/5基因的表达模式 | 第79-81页 |
4.2.5 AtRFC1/2/3/4/5蛋白间的相互作用 | 第81-82页 |
4.2.6 AtRFC基因对DNA复制抑制剂处理的应答 | 第82-83页 |
4.3 讨论 | 第83-85页 |
第五章 总讨论 | 第85-87页 |
附表 | 第87-8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9-100页 |
图版及说明 | 第100-120页 |
发表和待发表的论文 | 第120-121页 |
致谢 | 第12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