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农业科学论文--农作物论文--禾谷类作物论文--稻论文

暗色有隔内生真菌稻镰状瓶霉(Harpophora oryzae)与水稻互惠共生机制的研究

致谢第4-6页
摘要第6-8页
Abstract第8-10页
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5-42页
    1 内生真菌研究概况第15-19页
        1.1 内生真菌的定义第15页
        1.2 内生真菌的分类组成第15-17页
        1.3 内生真菌的生物学功能第17-1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3.1 抗昆虫/食草动物胁迫第1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3.2 抗植物病害胁迫第17-1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3.3 抗非生物胁迫第18-1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3.4 促进宿主植物的生长发育第19页
    2 暗色有隔内生真菌研究概况第19-24页
        2.1 暗色有隔内生真菌的发现与分类第19页
        2.2 暗色有隔内生真菌的分布及生活史第19-20页
        2.3 暗色有隔内生真菌的真菌结构及根部定殖第20-23页
        2.4 暗色有隔内生真菌的代表成员-瓶霉属真菌研究概况第23页
        2.5 暗色有隔内生真菌的生态生物学功能第23-24页
    3 植物与内生真菌互作的机制研究第24-40页
        3.1 植物-内生真菌共生关系的建立第25-26页
        3.2 内生真菌-植物互作的生物学功能的机制分析第26-3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2.1 促进宿主生长的机理分析第26-2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2.2 内生真菌增强宿主抗逆性的机理分析第27-3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2.2.1 增强宿主抗非生物胁迫的生理机制分析第27-2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2.2.2 提高宿主抗病害胁迫的机制研究第28-30页
        3.3 维持内生真菌—植物共生平衡的关键调控途径及机制第30-4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3.1 活性氧(Reactive Oxygen Species,ROS)在共生互作中的调控作用第30-3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3.2 MAPK(Mitogen-Activated Protein Kinases)的调控作用第33-3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3.3 Ca~(2+)的调控作用第36-3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3.4 公共共生途径(Common symbiosis pathway,CSP)及关键调控元件第37-3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3.5 激素类物质的调控作用第3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3.6 其它调控机制第39-40页
    4 本研究的立题依据、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第40-42页
第二章 稻镰状瓶霉与水稻的共生互作第42-105页
    1 材料与方法第42-62页
        1.1 试验菌株第42-43页
        1.2 供试植物第43页
        1.3 培养基第43-46页
        1.4 PCR反应第46-4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4.1 常规PCR:反应体系(50μl)第4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4.2 RT-PCR和qRT-PCR第46-47页
        1.5 DNA分析第47-4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5.1 酶切第4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5.2 酶切片段的去磷酸化(CIP)第47-4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5.3 DNA的琼脂糖电泳第4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5.4 DNA片段的凝胶回收第4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5.5 连接反应第48页
        1.6 遗传转化第48-5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6.1 E. coli(DH5α)感受态细胞的制备与转化第48-5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6.2 农杆菌AGL1的冻融法转化第50-51页
        1.7 DNA提取第51-5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7.1 CTAB法抽提质粒DNA第51-5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7.2 中量质粒DNA的提取第5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7.3 小量提取真菌基因组DNA第52-5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7.4 CTAB法大量提取基因组DNA第53页
        1.8 基因组DNA Southern杂交(DIG)第53-56页
        1.9 稻镰状瓶霉与水稻根部平板共培养第56页
        1.10 大棚盆栽试验第56-57页
        1.11 抗病性试验第57页
        1.12 植物生理指标测定第57-6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12.1 保护酶含量测定第57-6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12.2 叶绿素含量测定第6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12.3 光合作用测定第60页
        1.13 染色、镜检观察第60-6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13.1 光学显微镜染色观察第6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13.2 FM4-46、DAPI和H_2O_2染色第60-61页
        1.14 水稻组织RNA提取和分析第61-62页
    2 结果与分析第62-96页
        2.1 内生稻镰状瓶霉绿色/红色荧光蛋白基因的标记第62-6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1.1 eGFP/DsRED2表达载体的构建第62-6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1.2 内生真菌稻镰状瓶霉ATMT转化第64-6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1.3 T-DNA插入拷贝数Southern Blot验证第66-67页
        2.2 内生真菌稻镰状瓶霉在水稻根部的定殖第67-7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1 稻镰状瓶霉根部侵染动态第67-7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2 内生稻镰状瓶霉在水稻根部的定量分析第72-7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2.1 Real-time PCR引物的特异性第72-7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2.2 Real-time PCR定量分析第74-7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3 活体寄生伴随部分寄主细胞程序化死亡第75-79页
        2.3 稻镰状瓶霉对水稻的促生效应第79-8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3.1 室内半板共培养第79-8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3.2 室外大棚盆栽试验第81-85页
        2.4 稻镰状瓶霉诱导水稻产生抗病性第85-9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4.1 局部诱导抗病性抵抗稻瘟病菌的根部侵染第85-8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4.2 系统诱导抗病性抵抗稻瘟病菌的叶部侵染第89-9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4.3 局部诱导抗病性机制---活性氧ROS第90-9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4.4 系统诱导抗病性机制---依赖OsWRKY45的水杨酸SA信号途径第92-96页
    3 讨论第96-104页
        3.1 稻镰状瓶霉的定殖模式第96-99页
        3.2 根系中稻镰状瓶霉生物量的动态变化稻第99页
        3.3 ROS对水稻-稻镰状瓶霉共生平衡的调节第99-101页
        3.4 ROS与局部抗病性第101页
        3.5 依赖于OsWRKY45但独立于NH1的水杨酸途径调控的系统抗性第101-103页
        3.6 稻镰状瓶霉对水稻的生物学效应第103-104页
    4 本章小结第104-105页
第三章 稻镰状瓶霉促生型、致病型突变体的筛选及其与寄主的互作第105-139页
    1 材料与方法第105-108页
        1.1 试验菌株第105页
        1.2 供试植物第105页
        1.3 ATMT转化第105页
        1.4 Southern blot第105页
        1.5 菌落生长速度及产孢量第105页
        1.6 分生孢子收集和附着胞诱导第105-106页
        1.7 活性氧平板测试第106页
        1.8 附着胞穿透染色观察第106页
        1.9 水稻(大麦)离体叶片接种试验第106-107页
        1.10 高效Tail-PCR(hiTail-PCR)第107-108页
    2 结果与分析第108-132页
        2.1 稻镰状瓶霉促生型、致病型突变体的获得第108-11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1.1 ATMT二次转化第10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1.2 促生型、致病型转化子的筛选第10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1.3 T-DNA插入拷贝数Southern Blot验证第108-110页
        2.2 突变体表型分析第110-13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1 突变体的菌落形态第110-11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2 孢子萌发与附着胞的诱导形成第113-11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3 洋葱表皮穿透试验第114-11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4 亲水性试验第115-11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5 对H_2O_2的敏感性测定第118-11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6 致病性分析第119-12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6.1 大麦叶片离体接种第119-12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6.2 水稻叶片离体接种第125-12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6.3 水稻根部接种第126-12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7 致病机理研究第129-13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7.1 T-DNA随机插入位点侧翼序列的获得第129-13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7.2 侧翼序列的分析第132页
    3 讨论第132-137页
        3.1 突变体致病性的提高与黑色素的关系第132-133页
        3.2 突变体附着胞的形成及其与叶部侵染的关系第133-134页
        3.3 致病突变体与促生突变体在根部的定殖模式第134-136页
        3.4 比较基因组学第136-137页
    4 本章小结第137-139页
第四章 研究创新点及今后工作第139-141页
    1 本研究的创新点第139-140页
    2 今后的研究工作第140-141页
参考文献第141-165页

论文共165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LTE/LTE-A系统中的无线资源管理算法研究
下一篇: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对经常项目顺差影响的统计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