哈尔滨网络公益自组织引导机制研究
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9-14页 |
1.1 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9-10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0-12页 |
1.2.1 国外的青年自组织状况 | 第10-11页 |
1.2.2 国内的青年自组织状况 | 第11-12页 |
1.2.3 网络在社会动员中的作用 | 第12页 |
1.3 研究思路 | 第12页 |
1.4 研究内容和结构 | 第12-14页 |
第2章 建立网络公益自组织引导机制的理论基础 | 第14-21页 |
2.1 自组织理论发展 | 第14-15页 |
2.2 政府失灵理论引导自组织的作用 | 第15-17页 |
2.3 善治理论助推自组织引导机制意义 | 第17-18页 |
2.4 引导型政府职能模式的启示 | 第18-20页 |
2.4.1 引导型政府职能模式的理论内涵 | 第18-19页 |
2.4.2 引导型政府职能模式的路径选择 | 第19-20页 |
2.5 本章小结 | 第20-21页 |
第3章 网络公益自组织的现状 | 第21-28页 |
3.1 公益性非政府组织的演进过程 | 第21-24页 |
3.1.1 非政府组织发展的背景 | 第21页 |
3.1.2 非政府组织发展的过程 | 第21-24页 |
3.2 网络公益自组织的成长过程 | 第24-25页 |
3.3 网络公益自组织的社会作用 | 第25-26页 |
3.3.1 有利于公民参与社会管理事务 | 第25-26页 |
3.3.2 有利于建立社会各方融洽关系 | 第26页 |
3.3.3 有助于弥补政府工作职能缺位 | 第26页 |
3.4 网络公益自组织的运行特点 | 第26-27页 |
3.4.1 政府对网络公益自组织作用力较大 | 第26-27页 |
3.4.2 自组织相对独立和成员自主性较强 | 第27页 |
3.4.3 网络公益自组织组织形式相对稳定 | 第27页 |
3.5 本章小结 | 第27-28页 |
第4章 ―城市之间义工联盟‖的案例分析 | 第28-38页 |
4.1 “城市之间义工联盟”概述 | 第28-33页 |
4.1.1 成员及组织机构 | 第28-30页 |
4.1.2 经费来源和用途 | 第30-31页 |
4.1.3 活动活动和内容 | 第31-32页 |
4.1.4 社会动员的方式 | 第32-33页 |
4.2 “城市之间义工联盟”的组织性质 | 第33页 |
4.3 “城市之间义工联盟”面临的问题 | 第33-37页 |
4.3.1 缺乏合法身份 | 第33-34页 |
4.3.2 资金来源匮乏 | 第34-35页 |
4.3.3 成员流失严重 | 第35-36页 |
4.3.4 宣传力度不够 | 第36页 |
4.3.5 内部管理不规范 | 第36-37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37-38页 |
第5章 构建网络公益自组织的引导机制 | 第38-46页 |
5.1 明确网络公益自组织的引导机制的主体 | 第38-40页 |
5.1.1 各级政府及其相关部门 | 第38-39页 |
5.1.2 各级共青团和青联组织 | 第39-40页 |
5.2 出台鼓励自组织发展的政策法规 | 第40-41页 |
5.3 完善网络公益自组织的评价体系 | 第41-43页 |
5.3.1 网络公益自组织的评价主体 | 第41-42页 |
5.3.2 网络公益自组织的评价内容 | 第42-43页 |
5.3.3 网络公益自组织的评价方式 | 第43页 |
5.3.4 网络公益自组织评价结果的运用 | 第43页 |
5.4 制定完善有效的支持措施 | 第43-45页 |
5.4.1 制定资金支持措施 | 第43页 |
5.4.2 改进资源配置方式 | 第43-44页 |
5.4.3 支持完善科学管理手段 | 第44页 |
5.4.4 通过多种方式给予自组织以合法性 | 第44-45页 |
5.5 本章小结 | 第45-46页 |
结论 | 第46-4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7-50页 |
后记 | 第50-52页 |
个人简历 | 第5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