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0-16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10-11页 |
1.2 研究目的及意义 | 第11页 |
1.2.1 研究的目的 | 第11页 |
1.2.2 研究的意义 | 第11页 |
1.3 研究对象及其范围 | 第11-13页 |
1.4 研究内容、方法与框架 | 第13-16页 |
1.4.1 主要研究内容 | 第13页 |
1.4.2 主要研究方法 | 第13-15页 |
1.4.3 研究框架 | 第15-16页 |
第二章 相关理论研究 | 第16-29页 |
2.1 后工业时代 | 第16-21页 |
2.1.1 后工业时代概念的理论背景 | 第16-19页 |
2.1.2 后工业时代概念的界定及其研究范围 | 第19-20页 |
2.1.3 后工业时代背景的研究意义 | 第20-21页 |
2.2 石油化工建筑 | 第21-29页 |
2.2.1 石油化学工业的含义及其生产特点 | 第21-23页 |
2.2.2 石油化工业的发展演变及其对石油化工建筑的影响 | 第23页 |
2.2.3 石油化工建筑基本类型 | 第23-24页 |
2.2.4 石油化工建筑的主要特点 | 第24-25页 |
2.2.5 厂区主要建筑设计特点举例 | 第25-29页 |
第三章 后工业时代工业建筑的发展研究 | 第29-53页 |
3.1 后工业时代发展对工业建筑的影响 | 第29-36页 |
3.1.1 科学技术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| 第30-31页 |
3.1.2 可持续发展理念所产生的影响 | 第31-32页 |
3.1.3 以人为本理念所产生的影响 | 第32-34页 |
3.1.4 企业自身发展需要所产生的影响 | 第34-36页 |
3.2 后工业时代工业建筑发展的新趋势 | 第36-49页 |
3.2.1 工业建筑的城市化与园区化趋势 | 第36-38页 |
3.2.2 工业建筑的高技术化趋势 | 第38-43页 |
3.2.3 工业建筑的可持续性趋势 | 第43-45页 |
3.2.4 工业建筑的人性化趋势 | 第45-47页 |
3.2.5 工业建筑的文化性趋势 | 第47-49页 |
3.3 我国工业建筑的现存问题 | 第49-53页 |
第四章 我国石油化工建筑的发展演变及现存问题 | 第53-58页 |
4.1 我国石油化工建筑及其设计的发展历史与趋势 | 第53-55页 |
4.1.1 我国石油化工建筑设计的简要发展史 | 第53-54页 |
4.1.2 现阶段我国石油化工建筑设计的发展趋势 | 第54-55页 |
4.2 目前我国石油化工建筑及其设计所存在的问题 | 第55-58页 |
第五章 后工业时代工业建筑的发展对石油化工建筑设计的影响 | 第58-61页 |
5.1 可持续性发展趋势的影响 | 第58-59页 |
5.1.1 厂区的选址 | 第58-59页 |
5.1.2 对区域环境影响的控制 | 第59页 |
5.1.3 绿色生态的建筑节能设计 | 第59页 |
5.2 人性化发展趋势的影响 | 第59-60页 |
5.2.1 人性建筑空间的营造 | 第59页 |
5.2.2 色彩心理学的运用 | 第59-60页 |
5.3 文化性发展趋势的影响 | 第60-61页 |
5.3.1 企业文化的象征性承载 | 第60页 |
5.3.2 企业的公众开放性塑造 | 第60-61页 |
第六章 后工业时代背景下我国石油化工建筑设计策略研究 | 第61-80页 |
6.1 厂区选址策略 | 第61-69页 |
6.1.1 厂区选址应注重与国家产业总体发展战略保持同调 | 第62-63页 |
6.1.2 厂区选址应注重依托所在城市并与其协调发展 | 第63-67页 |
6.1.3 厂区选址应注重维持区域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| 第67-69页 |
6.2 厂区总体布局策略研究 | 第69-74页 |
6.2.1 总平面布置 | 第69-72页 |
6.2.2 道路设计 | 第72-73页 |
6.2.3 绿化规划 | 第73-74页 |
6.3 主要建筑物及其他设施设计策略研究 | 第74-80页 |
6.3.1 中心控制室 | 第74-76页 |
6.3.2 管线设施 | 第76-77页 |
6.3.3 视觉形象标识 | 第77-80页 |
结论 | 第80-8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2-89页 |
图表目录 | 第89-93页 |
附录 | 第93-97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| 第97-98页 |
致谢 | 第9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