千枚岩填料级配对路基稳定性的影响研究
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0-16页 |
1.1 引言 | 第10-11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1-14页 |
1.2.1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1-12页 |
1.2.2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2-13页 |
1.2.3 研究现状分析 | 第13-14页 |
1.3 研究内容 | 第14-15页 |
1.4 研究技术路线 | 第15-16页 |
第二章 “十天”高速安康东段路基填料特性分析 | 第16-22页 |
2.1 “十天”线安康东段自然环境特征 | 第16-18页 |
2.1.1 气候特征 | 第16-17页 |
2.1.2 地形地貌 | 第17-18页 |
2.1.3 地层岩性 | 第18页 |
2.1.4 水文地质条件 | 第18页 |
2.2 “十天”线安康东段千枚岩路基填料特性 | 第18-21页 |
2.2.1 千枚岩样品的采集 | 第18页 |
2.2.2 千枚岩结构特征和矿物成分分析 | 第18-19页 |
2.2.3 千枚岩原岩单轴抗压强度及软化性能 | 第19-20页 |
2.2.4 千枚岩原岩的干湿循环试验 | 第20-21页 |
2.2.5 千枚岩填料物理性质和状态指标 | 第21页 |
2.3 小结 | 第21-22页 |
第三章 千枚岩填料颗粒级配试验分析 | 第22-41页 |
3.1 颗粒分析试验要点 | 第22-24页 |
3.2 级配的表示方法 | 第24-25页 |
3.3 室内击实试验 | 第25-30页 |
3.3.1 取样 | 第25-27页 |
3.3.2 击实试验设计 | 第27页 |
3.3.3 试验过程 | 第27-28页 |
3.3.4 试验结果分析 | 第28-30页 |
3.4 筛分试验 | 第30-35页 |
3.4.1 取样 | 第30页 |
3.4.2 试验设计 | 第30-32页 |
3.4.3 结果分析 | 第32-35页 |
3.5 多次击实的千枚岩填料级配分析试验 | 第35-37页 |
3.5.1 试验概要 | 第35-37页 |
3.5.2 二次击实后的级配评价 | 第37页 |
3.6 原始级配范围的确定 | 第37-38页 |
3.7 千枚岩填料级配对 CBR 影响 | 第38-40页 |
3.7.1 试验方案及步骤 | 第38-39页 |
3.7.2 试验结果分析 | 第39-40页 |
3.8 小结 | 第40-41页 |
第四章 不同级配下改良千枚岩填料力学性能测试 | 第41-52页 |
4.1 水泥改良的改良机理及特点 | 第41-43页 |
4.1.1 水泥改良的改良机理 | 第41-42页 |
4.1.2 水泥改良千枚岩的特点 | 第42-43页 |
4.2 改良土的物理性质试验 | 第43-47页 |
4.2.1 千枚岩水泥改良的颗粒分析 | 第43-44页 |
4.2.2 水泥改良千枚岩填料的液塑限 | 第44-45页 |
4.2.3 水泥改良千枚岩填料的室内击实试验 | 第45-47页 |
4.3 水泥改良千枚岩填料的 CBR 试验 | 第47-49页 |
4.4 水泥改良千枚岩的无侧限抗压强度 | 第49-51页 |
4.5 小结 | 第51-52页 |
第五章 水泥改良千枚岩填料试验段现场铺筑 | 第52-69页 |
5.1 试验路铺筑方案 | 第52-53页 |
5.2 路基施工 | 第53-59页 |
5.2.1 机械配置 | 第53页 |
5.2.2 下路堤施工 | 第53-55页 |
5.2.3 上路堤施工 | 第55-58页 |
5.2.4 路床施工 | 第58-59页 |
5.3 试验路排水设计 | 第59-61页 |
5.3.1 路基排水设计 | 第59-61页 |
5.3.2 路床排水设计 | 第61页 |
5.4 水泥改良千枚岩填料铺筑的现场检测 | 第61-68页 |
5.4.1 水泥改良千枚岩路堤填料的化学分析 | 第61-63页 |
5.4.2 水泥改良千枚岩填料路堤压实度效果检测 | 第63-65页 |
5.4.3 路堤顶面的回弹模量值 | 第65-66页 |
5.4.4 路床顶面弯沉测试 | 第66-68页 |
5.5 小结 | 第68-69页 |
第六章 主要结论与建议 | 第69-70页 |
6.1 本文研究结论 | 第69页 |
6.2 不足及建议 | 第69-7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0-72页 |
致谢 | 第7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