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8-9页 |
Abstract | 第9-10页 |
1 导言 | 第11-15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11-12页 |
1.2 研究意义 | 第12-13页 |
1.3 研究主要内容 | 第13页 |
1.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| 第13-15页 |
2 文献综述 | 第15-23页 |
2.1 国外研究综述 | 第15-17页 |
2.1.1 关于农业企业和农户契约关系产生动机的研究 | 第15-16页 |
2.1.2 关于农业企业和农户契约关系稳定性的研究 | 第16页 |
2.1.3 关于农业企业与农业契约关系作用的研究 | 第16-17页 |
2.1.4 关于政府扶持订单农业的研究 | 第17页 |
2.2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7-21页 |
2.2.1 关于农业龙头企业带动作用的研究 | 第17-18页 |
2.2.2 关于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户利益联结机制的研究 | 第18-19页 |
2.2.3 关于政府扶持农业龙头企业的研究 | 第19-20页 |
2.2.4 关于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农户能力评价的研究 | 第20-21页 |
2.3 简要评述 | 第21-23页 |
3 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农户的运行机理 | 第23-33页 |
3.1 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农户能力的内涵 | 第23-24页 |
3.2 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方式 | 第24-30页 |
3.2.1 买断式利益联结方式 | 第24-25页 |
3.2.2 合同式利益联结方式 | 第25-26页 |
3.2.3 合作式利益联结方式 | 第26-27页 |
3.2.4 企业化利益联结方式 | 第27-28页 |
3.2.5 股份分红式利益联结方式 | 第28-29页 |
3.2.6 不同利益联结方式的比较 | 第29-30页 |
3.3 农业龙头企业的带动功能分析 | 第30-33页 |
3.3.1 增加农民收入 | 第30页 |
3.3.2 推进农业结构调整 | 第30-31页 |
3.3.3 加快农业科技的研发与推广 | 第31页 |
3.3.4 促进城乡协调稳定发展 | 第31-33页 |
4 福建省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农户发展的现状分析 | 第33-39页 |
4.1 福建省农业龙头企业概况 | 第33页 |
4.2 福建省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农户的成效分析 | 第33-36页 |
4.2.1 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关系日渐紧密 | 第33-34页 |
4.2.2 有力促进农民收入的增长 | 第34-35页 |
4.2.3 科技开发能力明显增强 | 第35-36页 |
4.3 福建省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农户存在的主要问题 | 第36-39页 |
4.3.1 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不够紧密 | 第36页 |
4.3.2 地区间农业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存在明显差异 | 第36-37页 |
4.3.3 政府扶持的优惠政策不到位 | 第37-39页 |
5 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农户能力综合评价模型的构建 | 第39-49页 |
5.1 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农户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| 第39-44页 |
5.1.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| 第39-40页 |
5.1.2 评价指标的确定和说明 | 第40-42页 |
5.1.3 评价指标的解释 | 第42-44页 |
5.2 评价指标体系权重的确定——基于层次分析法 | 第44-46页 |
5.2.1 层次分析法简介 | 第44页 |
5.2.2 构建递阶层次结构 | 第44-45页 |
5.2.3 构造判断矩阵 | 第45页 |
5.2.4 层次单排序及其一致性检验 | 第45-46页 |
5.2.5 层次总排序及其组合一致性检验 | 第46页 |
5.3 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农户能力的模糊综合评价 | 第46-49页 |
5.3.1 模糊综合评价法简介 | 第46-47页 |
5.3.2 设定各级评价因素论域和评语等级论域 | 第47页 |
5.3.3 建立模糊关系矩阵和确定模糊权向量 | 第47-48页 |
5.3.4 合成模糊综合评价结果和分析评价结果 | 第48-49页 |
6 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农户能力实证研究 | 第49-57页 |
6.1 数据收集与整理 | 第49页 |
6.2 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农户能力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| 第49-53页 |
6.3 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农户能力的模糊综合评价 | 第53-55页 |
6.3.1 三级指标模糊评价 | 第53-54页 |
6.3.2 二级指标模糊评价 | 第54页 |
6.3.3 一级指标模糊评价 | 第54-55页 |
6.4 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农户能力的评价结果分析 | 第55-57页 |
7 研究结论及对策建议 | 第57-60页 |
7.1 研究的主要结论 | 第57页 |
7.2 相关对策建议 | 第57-6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0-65页 |
附录A | 第65-70页 |
附录B | 第70-73页 |
附录C | 第73-74页 |
致谢 | 第7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