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8-14页 |
1.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| 第8-9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| 第9-12页 |
1.3 主要研究的内容 | 第12-14页 |
第二章 热湿传递对建筑整体性能的影响 | 第14-22页 |
2.1 热湿传递对建筑围护结构的影响 | 第14-16页 |
2.1.1 水蒸气在围护结构中的传递 | 第14页 |
2.1.2 水蒸气在围护结构内的冷凝 | 第14-16页 |
2.1.3 湿积累对建筑构件的破坏 | 第16页 |
2.2 热湿传递对室内空气品质的影响 | 第16-18页 |
2.2.1 热湿传递对室内人体舒适度的影响 | 第16-17页 |
2.2.2 热湿传递所导致的霉菌生长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| 第17-18页 |
2.3 围护结构热湿传递对建筑能耗的影响 | 第18-21页 |
2.3.1 热湿传递湿积累对围护结构导热性能影响 | 第19-20页 |
2.3.2 热湿传递材料吸放湿作用对建筑耗能的影响 | 第20-21页 |
2.4 本章小结 | 第21-22页 |
第三章 热湿耦合传递理论模型及模拟软件CHAMPS | 第22-30页 |
3.1 围护结构热湿传递理论模型 | 第22-26页 |
3.1.1 围护结构热湿传递理论基本模型 | 第22-23页 |
3.1.2 多层多孔围护结构的热湿传递理论模型 | 第23-25页 |
3.1.3 围护结构内热湿传递及空气渗透理论模型 | 第25-26页 |
3.2 热湿传递模拟工具CHAMPS—BES软件 | 第26-29页 |
3.2.1 CHAMPS—BES数学理论模型 | 第27-28页 |
3.2.2 CHAMPS—BES的应用操作 | 第28-29页 |
3.5 本章小结 | 第29-30页 |
第四章 热湿传递实验研究 | 第30-44页 |
4.1 实验的目的与原理 | 第30-31页 |
4.2 实验设备及实验材料介绍 | 第31-37页 |
4.2.1 实验设备 | 第31-33页 |
4.2.2 实验材料 | 第33-37页 |
4.3 实验操作步骤 | 第37页 |
4.4 实验结果及分析 | 第37-41页 |
4.5 实验结果和CHAMPS模拟结果比较分析 | 第41-43页 |
4.6 本章小结 | 第43-44页 |
第五章 基于CHAMPS软件的案例模拟分析 | 第44-52页 |
5.1 案例分析目的 | 第44-45页 |
5.2 模拟条件输入及结果分析 | 第45-51页 |
5.3 本章小结 | 第51-52页 |
第六章 夏热冬冷地区建筑围护结构的优化设计 | 第52-68页 |
6.1 新型建筑材料——被动式调湿材料 | 第52-56页 |
6.1.1 被动式调试材料的原理 | 第52-53页 |
6.1.2 被动式调湿材料的功能 | 第53-54页 |
6.1.3 被动式调湿材料种类 | 第54-56页 |
6.2 建筑围护结构墙体的优化设计 | 第56-67页 |
6.2.1 常用围护结构外墙保温隔热构造方式 | 第57-61页 |
6.2.2 夏热冬冷地区围护结构热工特性及保温隔热构造方式的优化选择 | 第61-64页 |
6.2.3 围护结构墙体预防和控制湿积累的优化设计 | 第64-67页 |
6.4 本章小结 | 第67-68页 |
第七章 结论 | 第68-70页 |
主要参考文献 | 第70-72页 |
插图和主要附表清单 | 第72-74页 |
致谢 | 第74-75页 |
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| 第75-7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