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7页 |
Abstract | 第7-9页 |
引用 | 第13-14页 |
第一章 司法权威理论的概述 | 第14-18页 |
一、司法权威的概念界定 | 第14-15页 |
(一) 司法的概念 | 第14页 |
(二) 权威的概念 | 第14页 |
(三) 司法权威的概念 | 第14-15页 |
二、司法权威的性质和功能 | 第15-17页 |
(一) 司法权威的性质 | 第15-16页 |
(二) 司法权威的功能 | 第16-17页 |
三、司法权威的评价体系 | 第17-18页 |
第二章 我国司法权威的社会基础及关系 | 第18-23页 |
一、行政权威与司法权威的关系 | 第18-20页 |
(一) 行政权与司法权的关系 | 第18-19页 |
(二) 行政权威与司法权威的关系 | 第19-20页 |
二、法治社会建设与司法权威的关系 | 第20-21页 |
三、市场经济建设与司法权威的关系 | 第21-22页 |
(一) 市场经济的平等互利原则与司法权威的关系 | 第21-22页 |
(二) 市场秩序与司法权威的关系 | 第22页 |
(三) 市场经济的利益协调机制与司法权威的关系 | 第22页 |
四、文化建设与司法权威的关系 | 第22-23页 |
第三章 我国司法权威的现状与影响因素分析 | 第23-33页 |
一、我国司法权威构建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| 第23-30页 |
(一) 司法中立性受损 | 第23-24页 |
(二) 司法独立名不副实 | 第24-25页 |
(三) 司法终局性受到挑战 | 第25页 |
(四) 司法执行力不足 | 第25-26页 |
(五) 司法效率较低 | 第26页 |
(六) 司法行政化与地方化 | 第26-27页 |
(七) 司法队伍整体素质不高 | 第27-28页 |
(八) 司法机关和司法官地位较低 | 第28页 |
(九) 司法救济不到位 | 第28-29页 |
(十) 法治文化缺位 | 第29-30页 |
二、影响司法权威的因素 | 第30-31页 |
(一) 法律与制度上的因素 | 第30页 |
(二) 司法系统内部自身的因素 | 第30-31页 |
(三) 文化或意识形态方面的因素 | 第31页 |
三、提升司法权威的必要性分析 | 第31-33页 |
第四章 实现或提升我国司法权威的途径与方法 | 第33-44页 |
一、司法权威的制度保障 | 第33-36页 |
(一) 司法独立制度的完善与发展 | 第33-34页 |
(二) 加强程序正义保障的制度建设 | 第34-35页 |
(三) 判例制度的引进与完善 | 第35页 |
(四) 司法审查制度的构建与完善 | 第35-36页 |
二、司法权威的观念支撑 | 第36-38页 |
(一) 培养程序权威的理念 | 第36-37页 |
(二) 注重法庭仪式和秩序的权威文化功能 | 第37页 |
(三) 树立统一理性的权威解释观 | 第37-38页 |
(四) 构建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为核心的法律文化 | 第38页 |
三、司法权威的法律规制 | 第38-40页 |
(一) 坚持“不告不理”原则,维系司法的中立性与被动性 | 第39页 |
(二) 严格遵循司法程序 | 第39页 |
(三) 完善审判监督程序 | 第39页 |
(四) 完善司法官的行为准则,严格司法责任 | 第39-40页 |
(五) 完善人大对司法的监督方式 | 第40页 |
(六) 规范社会监督机制 | 第40页 |
四、实现司法权威的其他途径 | 第40-44页 |
(一) 完善人民陪审员、人民监督员制度 | 第40页 |
(二) 完善司法与媒体监督的关系 | 第40-41页 |
(三) 强化执行,提高司法效率 | 第41-42页 |
(四) 确立司法诚信 | 第42页 |
(五) 改进党对司法工作的领导方式 | 第42页 |
(六) 提高法官、检察官的地位和素质,维护司法形象 | 第42-44页 |
结语 | 第44-4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5-47页 |
致谢 | 第47-4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