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7页 |
Abstract | 第7-11页 |
1.导论 | 第11-21页 |
·选题背景 | 第11-14页 |
·研究意义 | 第14-16页 |
·研究方法 | 第16页 |
·文献综述 | 第16-19页 |
·需要交代的基本概念 | 第19-21页 |
2.外资并购中反收购之理论基石、动因及价值分析 | 第21-27页 |
·外资并购中反收购之理论基石溯源 | 第21-24页 |
·否认目标公司拥有反收购权的理论基础——公司控制权市场理论 | 第21-22页 |
·赋予目标公司以反收购权的理论基础——利益相关者理论 | 第22-24页 |
·外资并购中反收购之动因及价值分析 | 第24-27页 |
·外资并购中反收购之动因分析 | 第24-26页 |
·外资并购中反收购之价值分析 | 第26-27页 |
3.我国上市公司采用反收购策略现状与问题分析 | 第27-33页 |
·我国上市公司采用反收购策略的现状分析 | 第27-29页 |
·我国上市公司在运用反收购策略时存在的问题剖析 | 第29-33页 |
·由于立法本身的欠缺,引发对目标公司采取的反收购措施的合法性争议 | 第29页 |
·我国对于公司章程反收购条款规制的非市场化倾向 | 第29-30页 |
·部分公司防御意识比较淡薄、防御措施比较单一甚至粗暴 | 第30页 |
·我国的公司治理结构缺陷引发的问题 | 第30-31页 |
·外部因素的制约 | 第31-33页 |
4.国外反收购主要策略在我国当前法律制度下的运用分析 | 第33-56页 |
·预防性策略--公司章程中设置反收购条款等 | 第33-47页 |
·绝对多数条款与我国《公司法》第104条、《上市公司章程指引》第75 条之冲突分析 | 第34-37页 |
·公平价格条款在我国《证券法》、《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》中的体现 | 第37页 |
·轮换董事条款在我国《公司法》下作用的有限性分析 | 第37-38页 |
·限制大股东表决权条款在《公司法》许可累积投票制下的展开 | 第38-39页 |
·提高临时股东会召集权持股比例和时间、股东提案权比例与我国《公司法》第101、102、103条之冲突分析 | 第39-40页 |
·双重资本制与我国《公司法》之冲突分析 | 第40-41页 |
·"毒丸计划"在我国《公司法》、《上市公司证券发行管理办法》下适用性分析 | 第41-43页 |
·管理层优先收购在我国法律环境下的应用分析 | 第43-46页 |
·"降落伞条款"在我国应用前景分析 | 第46-47页 |
·对抗性策略--股份回购、"白衣骑士(护卫)"等 | 第47-54页 |
·我国《公司法》、《上市公司回购社会公众股份管理办法》(试行)对股份回购的规定适用性分析 | 第47-49页 |
·我国《公司法》、《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》等对"白衣骑士"、"白衣护卫"的规定适用性分析 | 第49-51页 |
·"帕克曼"战略在我国法律环境下的适用分析 | 第51-52页 |
·"焦土政策"与《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》第6条、第33条之冲突分析 | 第52-53页 |
·运用控告、诉讼手段作为反收购策略 | 第53-54页 |
·审查反收购策略的法律标准 | 第54-56页 |
5.我国反收购立法的不足与完善 | 第56-76页 |
·在当前我国法律制度下外资并购中反收购策略的现实选择 | 第56页 |
·预防性策略 | 第56页 |
·对抗性策略 | 第56页 |
·当前我国反收购立法的现状评述 | 第56-62页 |
·我国现行反收购立法体系(四个层次) | 第57-58页 |
·我国现行反收购立法中有关反收购行为的具体规定 | 第58-62页 |
·当前我国反收购措施立法的不足 | 第62-67页 |
·当前我国立法对反收购重规制、轻引导的态度不利于正当的反收购 | 第62-63页 |
·我国《公司法》、《证券法》对可采用的反收购策略缺乏具体规定 | 第63-64页 |
·我国《反垄断法》、《关于经营者集中申报标准的规定》对外资并购申报标准、执法机构等缺乏明确规定不利于反收购 | 第64-66页 |
·《关于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规定》、《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》等一系列部门规章对反收购规定缺乏体系且可操作性较差 | 第66-67页 |
·完善我国上市公司反收购措施之立法构想 | 第67-76页 |
·我国反收购立法原则 | 第67-69页 |
·完善并建立起以《公司法》、《证券法》为基础的调整外资并购方式、反并购措施的法律规范体系 | 第69-70页 |
·完善《反垄断法》中相关市场的界定、申报标准以及反垄断执法等规定 | 第70-73页 |
·构建我国外资并购安全审查制度 | 第73-75页 |
·在正确引导反收购的同时,确立适度的的反收购监管制度 | 第75-76页 |
结语 | 第76-7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7-82页 |
后记 | 第82-83页 |
致谢 | 第83-8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