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页 |
目录 | 第6-8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8-12页 |
1.1 研究背景、目的及意义 | 第8页 |
1.1.1. 研究背景 | 第8页 |
1.1.2. 研究目的和意义 | 第8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| 第8-9页 |
1.3 本文的研究 | 第9-12页 |
1.3.1 研究内容 | 第9-10页 |
1.3.2 研究方法及路线 | 第10-11页 |
1.3.3 论文的结构安排 | 第11-12页 |
1.4 本章小结 | 第12页 |
第二章 电子商务信用相关理论 | 第12-16页 |
2.1 电子商务理论 | 第12-14页 |
2.1.1 电子商务的定义 | 第12页 |
2.1.2 电子商务的功能 | 第12-13页 |
2.1.3 电子商务的主要特征 | 第13页 |
2.1.4 电子商务的分类 | 第13-14页 |
2.2 电子商务信用理论 | 第14-15页 |
2.2.1 信用的定义 | 第14页 |
2.2.2 信用的作用 | 第14页 |
2.2.3 电子商务信用的介绍 | 第14-15页 |
2.3 电子商务信用评价 | 第15-16页 |
2.3.1 信用评价的定义 | 第15页 |
2.3.2 信用评价的重要性 | 第15页 |
2.3.3 信用评价的特点 | 第15-16页 |
2.3.4 电子商务信用评价 | 第16页 |
2.4 本章小结 | 第16页 |
第三章 C2C 电子商务信用评价体系的现状 | 第16-19页 |
3.1 主要几种 C2C 电子商务信用评价体系 | 第16-17页 |
3.2 淘宝网电子商务评价体系介绍 | 第17-18页 |
3.2.1 淘宝网信用评价模型 | 第17页 |
3.2.2 淘宝网信用评价模型特点 | 第17-18页 |
3.3 本章小结 | 第18-19页 |
第四章 模型改进的理论基础 | 第19页 |
4.1 权重的确定方法 | 第19页 |
4.1.1 层次分析法 | 第19页 |
4.2 信用衰减理论 | 第19页 |
4.3 本章小结 | 第19页 |
第五章 C2C 电子商务信用评价模型的改进 | 第19-37页 |
5.1 C2C 电子商务信用评价模型的改进研究 | 第19-23页 |
5.1.1 指标的研究 | 第19-20页 |
5.1.2 评价等级设计问题 | 第20-21页 |
5.1.3 买家信用的研究 | 第21页 |
5.1.4 价格权重的研究 | 第21页 |
5.1.5 惩罚机制的研究 | 第21-22页 |
5.1.6 默认评价的研究 | 第22页 |
5.1.7 时间因素的研究 | 第22-23页 |
5.2 C2C 电子商务信用评价模型改进方案的解决方法 | 第23-26页 |
5.2.1 指标的权重的确定 | 第23页 |
5.2.2 评价等级的设计 | 第23-24页 |
5.2.3 买家信用的划分 | 第24-25页 |
5.2.4 价格因素的体现 | 第25页 |
5.2.5 惩罚因子的选择 | 第25页 |
5.2.6 默认评价的处理 | 第25页 |
5.2.7 信用衰减的应用 | 第25-26页 |
5.3 C2C 电子商务信用评价模型的改进 | 第26-37页 |
5.3.1 模型的构建 | 第26-31页 |
5.3.2 改进模型的评价流程 | 第31页 |
5.3.3 改进模型的案例分析 | 第31-37页 |
5.4 本章小结 | 第37页 |
第六章 改进后的动态 C2C 电子商务评价模型的对比试验 | 第37-51页 |
6.1 对比分析 | 第38-51页 |
6.1.1 评价等级及指标 | 第38-40页 |
6.1.2 买家信用及信用炒作 | 第40-43页 |
6.1.3 默认评价 | 第43-45页 |
6.1.4 产品价格的体现 | 第45-47页 |
6.1.5 惩罚因子 | 第47-49页 |
6.1.6 信用衰减 | 第49-51页 |
6.2 本章小结 | 第51页 |
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| 第51-53页 |
7.1 总结 | 第51-52页 |
7.2 展望 | 第52-53页 |
致谢 | 第53页 |
攻读硕士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| 第53-5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4-5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