某型电动汽车电池包结构分析及改进设计
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9-16页 |
1.1 论文背景及意义 | 第9-12页 |
1.1.1 研究背景 | 第9-10页 |
1.1.2 研究意义 | 第10-12页 |
1.2 国内外相关研究概述 | 第12-15页 |
1.2.1 电动汽车研究概述 | 第12-14页 |
1.2.2 车辆疲劳耐久性研究概述 | 第14-15页 |
1.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| 第15-16页 |
第2章 电池包结构设计及其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| 第16-28页 |
2.1 引言 | 第16页 |
2.2 电池包的结构设计 | 第16-21页 |
2.2.1 电池包的设计要求 | 第16-18页 |
2.2.2 电池包的方案布置 | 第18-19页 |
2.2.3 电池包的结构设计 | 第19-21页 |
2.3 电池包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| 第21-27页 |
2.3.1 有限元法的基本思想及分析流程 | 第21-23页 |
2.3.2 建立电池包有限元模型 | 第23-27页 |
2.4 本章小结 | 第27-28页 |
第3章 电池包动态特性分析 | 第28-45页 |
3.1 引言 | 第28-30页 |
3.1.1 模态分析简介 | 第28-29页 |
3.1.2 台架试验简介 | 第29-30页 |
3.2 电池包的模态分析 | 第30-33页 |
3.2.1 模态分析理论 | 第30-31页 |
3.2.2 电池包模态分析 | 第31-32页 |
3.2.3 结果分析 | 第32-33页 |
3.3 基于虚拟台架试验的电池包动态特性分析 | 第33-43页 |
3.3.1 结构动力响应的求解方法 | 第33-35页 |
3.3.2 定义电池组与托盘及罩盖的接触 | 第35-36页 |
3.3.3 定义边界条件 | 第36-37页 |
3.3.4 仿真结果与分析 | 第37-43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43-45页 |
第4章 电池包结构疲劳寿命分析 | 第45-57页 |
4.1 引言 | 第45-49页 |
4.1.1 疲劳寿命估算方法 | 第45-48页 |
4.1.2 疲劳分析流程 | 第48-49页 |
4.2 基于虚拟台架试验的电池包疲劳寿命分析 | 第49-56页 |
4.2.1 材料参数的输入 | 第49-50页 |
4.2.2 评价标准 | 第50页 |
4.2.3 疲劳仿真结果和分析 | 第50-56页 |
4.3 本章小结 | 第56-57页 |
第5章 电池包结构改进分析 | 第57-71页 |
5.1 引言 | 第57页 |
5.2 电池包结构改进设计 | 第57-63页 |
5.2.1 材料参数 | 第57-58页 |
5.2.2 动力电池及电池管理系统的布局改进方案 | 第58-59页 |
5.2.3 顶盖总成改进方案 | 第59页 |
5.2.4 侧围总成改进方案 | 第59-60页 |
5.2.5 底座总成改进方案 | 第60页 |
5.2.6 底板改进方案 | 第60-61页 |
5.2.7 托盘与罩盖总成改进方案 | 第61页 |
5.2.8 固定支架总成改进方案 | 第61-62页 |
5.2.9 底架总成改进方案 | 第62-63页 |
5.3 改进后电池包模态分析 | 第63-64页 |
5.4 改进后电池包振动特性分析 | 第64-67页 |
5.5 改进后电池包疲劳寿命分析 | 第67-70页 |
5.5.1 材料S-N曲线的确定 | 第67-68页 |
5.5.2 改进后电池包疲劳寿命分析 | 第68-70页 |
5.6 本章小结 | 第70-71页 |
结论与展望 | 第71-7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3-78页 |
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| 第78-79页 |
致谢 | 第7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