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7页 |
Abstract | 第7-8页 |
插图索引 | 第12-14页 |
附表索引 | 第14-16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6-24页 |
1.1 垃圾渗滤液产生 | 第16-17页 |
1.2 垃圾渗滤液的水质特点和影响因素 | 第17-20页 |
1.2.1 垃圾渗滤液的水质特点 | 第17-19页 |
1.2.2 垃圾渗滤液的水质的影响因素 | 第19-20页 |
1.3 垃圾渗滤液的危害 | 第20页 |
1.4 我国垃圾渗滤液排放标准 | 第20-21页 |
1.5 垃圾渗滤液的处理技术 | 第21-23页 |
1.5.1 生物法 | 第21页 |
1.5.2 物化法 | 第21-22页 |
1.5.3 土地处理法 | 第22页 |
1.5.4 回灌处理技术 | 第22页 |
1.5.5 组合工艺 | 第22-23页 |
1.6 课题的提出 | 第23-24页 |
1.6.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| 第23页 |
1.6.2 研究的主要内容 | 第23-24页 |
第2章 材料与方法 | 第24-26页 |
2.1 两级AO+Fenton+BAF组合工艺流程 | 第24页 |
2.2 检测项目与分析方法 | 第24页 |
2.3 本文技术路线 | 第24-26页 |
第3章 组合工艺的调试运行试验研究 | 第26-49页 |
3.1 两级AO+Fenton+BAF组合工艺的简介 | 第26-31页 |
3.1.1 两级AO生化处理系统 | 第26-28页 |
3.1.2 Fenton高级氧化系统 | 第28-31页 |
3.2 两级AO+Fenton+BAF组合工艺的调试运行 | 第31-39页 |
3.2.1 两级AO生化系统的调试运行 | 第32-37页 |
3.2.2 Fenton高级氧化系统的调试运行 | 第37-39页 |
3.3 调试运行结果与分析 | 第39-46页 |
3.3.1 组合工艺处理效果分析 | 第39-42页 |
3.3.2 两级AO生化系统处理效果与运行特征 | 第42-44页 |
3.3.3 高级氧化系统处理效果与运行特征 | 第44-46页 |
3.4 两级AO+Fenton+BAF组合工艺处理效果的主要影响因素 | 第46-48页 |
3.5 调试运行小结 | 第48-49页 |
第4章 组合工艺对早期垃圾渗滤液的处理 | 第49-65页 |
4.1 早期垃圾渗滤液的水质特点 | 第49页 |
4.2 新化垃圾渗滤液处理站概况 | 第49-51页 |
4.3 新化垃圾渗滤液处理站主要处理构筑物 | 第51-56页 |
4.4 不同温度条件下组合工艺运行效果分析 | 第56-64页 |
4.4.1 高温季节组合工艺运行效果分析 | 第56-60页 |
4.4.2 低温季节组合工艺运行效果分析 | 第60-63页 |
4.4.3 高低温运行效果对比分析 | 第63-64页 |
4.5 试验小结 | 第64-65页 |
第5章 组合工艺对晚期垃圾渗滤液的处理 | 第65-75页 |
5.1 晚期垃圾渗滤液的水质特点 | 第65页 |
5.2 芷江垃圾渗滤液处理站概况 | 第65-66页 |
5.3 两级AO+Fenton+BAF组合工艺的优化 | 第66页 |
5.4 聚合硫酸铁反应 | 第66-68页 |
5.4.1 聚合硫酸铁的特点 | 第66-67页 |
5.4.2 聚合硫酸铁的反应机理及影响因素 | 第67-68页 |
5.5 芷江垃圾渗滤液处理站的主要处理构筑物 | 第68页 |
5.6 芷江垃圾渗滤液处理站的运行效果分析 | 第68-73页 |
5.6.1 组合工艺优化后对COD的处理效果 | 第69-71页 |
5.6.2 组合工艺优化后对氨氮的处理效果 | 第71页 |
5.6.3 组合工艺优化后对总磷的处理效果 | 第71-72页 |
5.6.4 组合工艺优化后对色度的处理效果 | 第72-73页 |
5.6.5 组合工艺优化后运行效果分析 | 第73页 |
5.7 试验小结 | 第73-75页 |
第6章 组合工艺的处理成本与技术分析 | 第75-82页 |
6.1 早期垃圾渗滤液的处理成本分析 | 第75-78页 |
6.1.1 设计运行电耗 | 第75-77页 |
6.1.2 新化渗滤液处理工艺运行药剂消耗 | 第77页 |
6.1.3 石门渗滤液处理工艺运行药剂消耗 | 第77-78页 |
6.2 晚期垃圾渗滤液的处理成本分析 | 第78-79页 |
6.2.1 设计运行电耗 | 第78页 |
6.2.2 运行药剂消耗 | 第78-79页 |
6.3 组合工艺的技术特点 | 第79-80页 |
6.4 小结 | 第80-82页 |
结论与建议 | 第82-8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4-87页 |
致谢 | 第8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