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页 |
1 绪论 | 第8-12页 |
1.1 研究背景与意义 | 第8-9页 |
1.2 边坡工程稳定性研究现状 | 第9-12页 |
1.2.1 边坡和土的特性 | 第9-10页 |
1.2.2 边坡稳定性分析常用的方法 | 第10-12页 |
2 单级边坡稳定性极限分析 | 第12-29页 |
2.1 单级土质边坡在正常荷载作用下的上限分析 | 第12-17页 |
2.1.1 上限法求解临界高度 | 第12-15页 |
2.1.2 临界高度的讨论与分析 | 第15-17页 |
2.2 土质单级边坡在地震荷载作用下的上限分析 | 第17-21页 |
2.2.1 极限分析上限法计算过程 | 第17-19页 |
2.2.2 地震荷载作用下边坡临界高度的分析 | 第19-21页 |
2.3 岩质单级边坡在地震荷载作用下的稳定性分析 | 第21-27页 |
2.3.1 Hoek-Brown破坏准则 | 第22-23页 |
2.3.2 基于Hoek-Brown破坏准则的切线分析法 | 第23-24页 |
2.3.3 岩质边坡临界高度的求解 | 第24-25页 |
2.3.4 一些参数对岩质边坡临界高度影响分析 | 第25-27页 |
2.4 本章小结 | 第27-29页 |
3 二级边坡稳定性极限分析 | 第29-41页 |
3.1 二级土质边坡在正常荷载作用下的上限分析 | 第29-32页 |
3.1.1 二级边坡临界高度的上限解 | 第29-31页 |
3.1.2 二级边坡临界高度的变化规律 | 第31-32页 |
3.2 二级土质边坡在地震荷载作用下的上限分析 | 第32-38页 |
3.2.1 强度折减法基本理论及Mohr-Coulomb破坏准则 | 第32-33页 |
3.2.2 地震荷载作用下二级边坡安全系数上限解 | 第33-36页 |
3.2.3 二级边坡安全系数随一些参数的变化规律分析 | 第36-38页 |
3.3 二级岩质边坡稳定性上限分析 | 第38-41页 |
4 工程实例分析 | 第41-57页 |
4.1 工程概况 | 第41-49页 |
4.1.1 岩土工程概况 | 第41-46页 |
4.1.2. 存在的问题、处理方案及建议 | 第46-47页 |
4.1.3. 地震相关情况 | 第47-49页 |
4.2 基于FLAC 3D模拟的数值分析计算 | 第49-52页 |
4.2.1 FLAC 3D模型建立 | 第49页 |
4.2.2 计算结果分析 | 第49-52页 |
4.3 传统极限平衡理论 | 第52-55页 |
4.4 三种方法得到的安全系数比较 | 第55-56页 |
4.5 本章小结 | 第56-57页 |
5 结论与展望 | 第57-60页 |
5.1 结论 | 第57-58页 |
5.2 主要创新点 | 第58页 |
5.3 展望 | 第58-6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0-64页 |
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| 第64-65页 |
致谢 | 第6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