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建筑科学论文--建筑结构论文--金属结构论文--组合结构论文

型钢混凝土异形柱框架结构抗震分析

摘要第4-5页
Abstract第5-6页
目录第7-10页
1 绪论第10-20页
    1.1 问题的提出第10-13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异形柱结构的优点第10-11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异形柱结构的应用第11-12页
        1.1.3 钢筋混凝土异形柱结构的不足第12页
        1.1.4 型钢混凝土异形柱结构的提出第12-13页
    1.2 型钢混凝土异形柱结构的研究现状第13-18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型钢混凝土异形柱第13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型钢混凝土异形柱节点第16-17页
        1.2.3 型钢混凝土异形柱框架结构第17-18页
    1.3 本文的研究意义第18页
    1.4 本文的研究内容第18-20页
2 结构抗震分析的方法及理论第20-30页
    2.1 结构地震反应的分析方法第20-21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静力法第20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振型分解法第20页
        2.1.3 底部剪力法第20-21页
        2.1.4 能量法第21页
        2.1.5 静力弹塑性分析法第21页
        2.1.6 动力时程分析法第21页
    2.2 弹塑性时程分析法的基本原理第21-24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概述第22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运动方程的建立第22-23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运动方程的求解第23-24页
    2.3 动力矩阵第24-26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质量矩阵第24-25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阻尼矩阵第25-26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 刚度矩阵第26页
    2.4 地震波的选择与调整第26-29页
        2.4.1 地震波的选择第26-27页
        2.4.2 地震波的调整第27-29页
    2.5 本章小结第29-30页
3 型钢混凝土异形柱框架结构计算模型的建立第30-37页
    3.1 计算模型的选取第30-32页
    3.2 材料的本构关系第32-34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混凝土第32-33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钢材第33-34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砌体第34页
    3.3 地震波的选取与调整第34页
    3.4 计算模型的建立第34-36页
    3.5 本章小结第36-37页
4 填充墙对型钢混凝土异形柱框架结构抗震的影响第37-52页
    4.1 填充墙框架结构的计算模型第37-40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单个等效角撑模型第37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壁式框架模型第37-38页
        4.1.3 并联简化模型第38页
        4.1.4 三个等效支撑模型第38页
        4.1.5 墙元简化模型第38-39页
        4.1.6 有限元模型第39页
        4.1.7 有效刚度模型第39-40页
        4.1.8 框架-填充砌体剪力墙模型第40页
    4.2 填充墙型钢混凝土异形柱框架结构计算模型选取第40页
    4.3 建立分析模型第40-42页
    4.4 结构振动特性分析第42-45页
        4.4.1 模型A、D、G、H周期对比第42-44页
        4.4.2 模型F、G周期对比第44-45页
        4.4.3 模型D、E周期对比第45页
    4.5 结构地震反应分析第45-50页
        4.5.1 模型A、D、G、H顶点位移对比第46-48页
        4.5.2 模型F、G顶点位移对比第48-49页
        4.5.3 模型D、E顶点位移对比第49-50页
    4.6 本章小结第50-52页
5 结构参数对型钢混凝土异形柱框架结构抗震的影响第52-68页
    5.1 混凝土等级第52-56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结构振动特性分析第52-54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结构地震反应分析第54-56页
        5.1.3 小结第56页
    5.2 轴压比第56-60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结构振动特性分析第57-58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结构地震反应分析第58-60页
        5.2.3 小结第60页
    5.3 梁柱线刚度比第60-66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结构振动特性分析第61-62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结构地震反应分析第62-66页
        5.3.3 小结第66页
    5.4 本章小结第66-68页
6 结论与展望第68-70页
    6.1 结论第68-69页
    6.2 展望第69-70页
参考文献第70-74页
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第74-75页
致谢第75页

论文共75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液压长螺旋钻机自动送钻系统研究
下一篇:廉租住宅设计研究--以长沙市为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