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中文摘要 | 第7-9页 | 
| ABSTRACT | 第9-10页 | 
| 第1章 导言 | 第11-17页 | 
| 1.1 本文的选题背景和意义 | 第11-12页 | 
| 1.2 相关概念界定 | 第12-13页 | 
| 1.2.1 肉牛产业 | 第12-13页 | 
| 1.2.2 黑牛产业 | 第13页 | 
| 1.3 本文的研究方法 | 第13-14页 | 
| 1.3.1 规范分析 | 第13页 | 
| 1.3.2 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 | 第13页 | 
| 1.3.3 理论研究和实践调查相结合 | 第13-14页 | 
| 1.4 本文的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| 第14-15页 | 
| 1.4.1 本文的研究思路 | 第14页 | 
| 1.4.2 本文的主要内容 | 第14-15页 | 
| 1.5 本文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| 第15-17页 | 
| 1.5.1 本文的创新点 | 第15-16页 | 
| 1.5.2 本文的不足之处 | 第16-17页 | 
| 第2章 国内外文献综述 | 第17-23页 | 
| 2.1 金融支持产业发展的国外文献综述 | 第17-19页 | 
| 2.2 金融支持产业发展的国内文献综述 | 第19-22页 | 
| 2.3 现有文献的评述 | 第22-23页 | 
| 第3章 我国黑牛产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| 第23-29页 | 
| 3.1 选择高青县黑牛产业作为分析对象的理由 | 第23-24页 | 
| 3.2 高青黑牛产业发展的规模分析 | 第24-26页 | 
| 3.2.1 高青肉牛产业发展的现状 | 第24-25页 | 
| 3.2.2 高青黑牛产业的发展规模 | 第25-26页 | 
| 3.3 高青黑牛产业发展的质量分析 | 第26页 | 
| 3.4 高青黑牛产业发展的效益分析 | 第26-27页 | 
| 3.4.1 黑牛产业的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 | 第26-27页 | 
| 3.4.2 黑牛产业发展增加就业岗位 | 第27页 | 
| 3.4.3 黑牛产业发展促进了资源的合理利用 | 第27页 | 
| 3.5 本章小结 | 第27-29页 | 
| 第4章 高青黑牛产业发展的金融供需关系分析 | 第29-39页 | 
| 4.1 高青黑牛产业发展金融需求分析 | 第29-35页 | 
| 4.1.1 高青黑牛产业企业资金来源构成分析——以布莱凯特黑牛公司为例 | 第29-31页 | 
| 4.1.2 高青黑牛产业发展金融需求特点 | 第31-33页 | 
| 4.1.3 高青黑牛产业发展金融需求变化趋势 | 第33页 | 
| 4.1.4 高青黑牛养殖龙头企业金融需求 | 第33-34页 | 
| 4.1.5 高青黑牛养殖农户的金融需求 | 第34-35页 | 
| 4.2 高青黑牛产业发展金融供给分析 | 第35-37页 | 
| 4.2.1 高青黑牛产业发展金融供给特点 | 第35-36页 | 
| 4.2.2 高青黑牛产业发展供给分析:以农行淄博分行为例 | 第36-37页 | 
| 4.3 高青黑牛产业发展中的供需失衡原因分析 | 第37-38页 | 
| 4.3.1 部分养殖户不能提供有效足值抵押物,获取资金困难 | 第37页 | 
| 4.3.2 无法解决对活体及畜产品的保险问题,加深金融机构“慎贷”心理 | 第37页 | 
| 4.3.3 融资的约束条件,抑制了养殖农户资金需求 | 第37-38页 | 
| 4.3.4 部分金融机构信贷方式落后 | 第38页 | 
| 4.4 本章小结 | 第38-39页 | 
| 第5章 高青黑牛产业发展的金融要素实证分析 | 第39-43页 | 
| 5.1 数据的选取 | 第39页 | 
| 5.2 实证分析 | 第39-41页 | 
| 5.2.1 单位根检验 | 第39-40页 | 
| 5.2.2 OLS回归分析 | 第40-41页 | 
| 5.2.3 协整关系检验 | 第41页 | 
| 5.3 本章小结 | 第41-43页 | 
| 第6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| 第43-46页 | 
| 6.1 基本结论 | 第43-44页 | 
| 6.2 相关政策建议 | 第44-46页 | 
| 6.2.1 更好发挥政府的金融支持作用 | 第44页 | 
| 6.2.2 金融机构应完善资金的投放机制 | 第44-45页 | 
| 6.2.3 加强黑牛产业自身建设 | 第45-46页 | 
| 参考文献 | 第46-49页 | 
| 致谢 | 第49-50页 | 
|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| 第5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