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冶金工业论文--一般性问题论文--冶炼原料及矿石预处理论文--矿石预处理、烧结、团矿论文

钒钛铁精矿金属化球团还原熔分工艺基础研究

致谢第4-5页
摘要第5-7页
Abstract第7-8页
1 引言第13-14页
2 文献综述第14-32页
    2.1 钒钛磁铁矿开发利用现状第14-18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国内外钒钛磁铁矿资源概况第14-15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国内外钒钛磁铁矿处理工艺第15-18页
    2.2 钒钛铁精矿直接还原技术的研究进展第18-25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钒钛磁铁矿工艺矿物学第18-19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钒钛铁精矿直接还原机制第19-22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钒钛铁精矿的强化还原第22-23页
        2.2.4 钒钛铁精矿直接还原动力学第23-25页
    2.3 钒钛铁精矿金属化球团熔分研究综述第25-29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钒钛铁精矿矿金属化球团的物化性质第25-26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钒钛矿金属化球团熔分工艺的控制第26-27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 熔分钛渣的酸溶性第27-28页
        2.3.4 熔分过程中炉衬侵蚀问题第28-29页
    2.4 研究背景、目的、内容第29-32页
        2.4.1 研究背景第29-30页
        2.4.2 研究目的、内容第30页
        2.4.3 创新点第30-32页
3 钒钛铁精矿金属化球团制备实验研究第32-50页
    3.1 实验原料与实验方法第32-34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实验原料第32-33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研究方法第33-34页
    3.2 钒钛铁精矿的工艺矿物学第34-36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矿物结构第34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晶粒内部结构特征及组分分布第34-36页
    3.3 钒钛铁精矿碳热还原过程热力学分析第36-41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钒钛铁精矿中氧化物的标准生成自由能与温度的关系第36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钒钛铁精矿中氧化物碳热还原过程的热力学计算第36-41页
    3.4 钒钛铁精矿含碳球团碳热还原实验结果与分析第41-46页
        3.4.1 碳氧比的影响第41-42页
        3.4.2 还原温度的影响第42-43页
        3.4.3 还原时间的影响第43-44页
        3.4.4 MgO添加量的影响第44-46页
    3.5 碳热还原过程的物相转变第46-47页
    3.6 金属化球团的微观结构第47-49页
    3.7 本章小结第49-50页
4 钒钛铁精矿金属化球团还原熔分热力学第50-70页
    4.1 金属化球团中氧化物的还原反应热力学分析第50-54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氧化物在还原熔分过程中的反应顺序第50-53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主要元素在渣铁间的分配常数及其影响因素第53-54页
    4.2 基于瓦格纳模型的铁液中元素活度系数和钛的溶解度第54-57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碳饱和铁液中元素活度系数计算第54-56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钛在碳饱和铁水中的溶解度第56-57页
    4.3 基于聚集电子相的炉渣元素活度计算模型第57-59页
    4.4 基于聚集电子相的炉渣元素平衡分配常数第59-61页
    4.5 结果与讨论第61-68页
        4.5.1 温度的影响第63-64页
        4.5.2 碱度的影响第64-66页
        4.5.3 渣中FeO含量的影响第66-67页
        4.5.4 渣中MgO含量的影响第67-68页
    4.6 本章小结第68-70页
5 钒钛铁精矿金属化球团熔化性及熔分钛渣粘度研究第70-86页
    5.1 金属化球团的熔化分离过程分析第70-75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金属化球团的还原熔分机制第70-71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金属化球团的熔化过程第71-74页
        5.1.3 金属化球团渣铁分离过程第74-75页
    5.2 熔分钛渣的粘度、熔化温度的模拟计算第75-81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计算方法第75-76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计算结果与分析第76-81页
    5.3 熔分钛渣熔化温度、粘度测试第81-85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测试方法第81-83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测试结果与分析第83-85页
    5.4 本章小结第85-86页
6 钒钛铁精矿金属化球团还原熔分实验研究第86-115页
    6.1 实验原料与研究方法第86-87页
        6.1.1 实验原料第86-87页
        6.1.2 研究方法第87页
        6.1.3 评价指标第87页
    6.2 实验方案第87-88页
    6.3 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第88-102页
        6.3.1 熔分温度的影响第88-90页
        6.3.2 熔分时间的影响第90-93页
        6.3.3 金属化球团碳含量的影响第93-95页
        6.3.4 金属化球团碱度的影响第95-97页
        6.3.5 金属化球团中MgO含量的影响第97-100页
        6.3.6 熔分钛渣中FeO含量与钒、铬分配比的关系第100-102页
    6.4 还原熔分过程中的脱硫第102-104页
        6.4.1 熔分钛渣的光学碱度及硫容量计算第102-103页
        6.4.2 氧化钙、氧化镁对含钒铁水的脱硫效果第103-104页
        6.4.3 关于熔分钛渣中TiO_2属性的讨论第104页
    6.5 熔分钛渣中FeO与碳饱和铁水间的还原动力学第104-113页
        6.5.1 研究方法第104页
        6.5.2 实验结果第104-108页
        6.5.3 反应机理分析与讨论第108-113页
    6.6 本章小结第113-115页
7 熔分钛渣的酸溶性与钒铬渣分离钒、铬实验研究第115-131页
    7.1 熔分钛渣酸解实验研究第115-120页
        7.1.1 熔分钛渣的特点第115-118页
        7.1.2 酸解实验过程及结果第118-120页
    7.2 钒铬渣分离钒、铬实验研究第120-130页
        7.2.1 钒铬渣的化学组成及结构特点第120-121页
        7.2.2 钒铬渣氧化钠化焙烧过程的热力学分析第121-122页
        7.2.3 实验方法第122-123页
        7.2.4 结果及分析第123-130页
    7.3 本章小结第130-131页
8 结论第131-133页
参考文献第133-144页
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第144-148页
学位论文数据集第148页

论文共148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EGCG对α-乳白蛋白构建的β-胡萝卜素乳液稳定性影响及其机理探究
下一篇:交流电流对埋地管道阴极保护系统的影响规律及作用机制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