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6-7页 |
| Abstract | 第7页 |
| 第一章 引言 | 第10-15页 |
| 1.1 研究目的 | 第10页 |
| 1.2 研究的方法 | 第10页 |
| 1.3 研究意义 | 第10-13页 |
| 1.3.1 课程标准的要求 | 第10-11页 |
| 1.3.2 高考的要求 | 第11-12页 |
| 1.3.3 生物课程的需要 | 第12-13页 |
| 1.4 国内外研究综述 | 第13-15页 |
| 1.4.1 国外研究综述 | 第13页 |
| 1.4.2 国内研究综述 | 第13-15页 |
| 第二章 理论基础 | 第15-18页 |
| 2.1 模型及生物模型 | 第15页 |
| 2.2 生物模型的类型 | 第15-16页 |
| 2.2.1 概念模型 | 第15-16页 |
| 2.2.2 数学模型 | 第16页 |
| 2.2.3 物理模型 | 第16页 |
| 2.3 模型方法与模型建构 | 第16-17页 |
| 2.4 建模能力 | 第17页 |
| 2.5 模型教学及其功能 | 第17-18页 |
| 第三章 高中生物模型建构教学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| 第18-23页 |
| 3.1 教师对模型建构的认知情况 | 第18-19页 |
| 3.1.1 教师的基本信息 | 第18页 |
| 3.1.2 教师访谈结果统计分析 | 第18-19页 |
| 3.2 学生对模型建构的认知情况 | 第19-21页 |
| 3.2.1 学生问卷调查的基本信息 | 第19页 |
| 3.2.2 学生问卷分析 | 第19-21页 |
| 3.3 调查分析 | 第21-23页 |
| 第四章 高中生物《遗传和进化》模块模型建构分析 | 第23-38页 |
| 4.1 《遗传和进化》模块生物模型的类型 | 第23页 |
| 4.2 《遗传和进化》模块生物模型的建构方法 | 第23-24页 |
| 4.2.1 物理模型的建构方法 | 第23页 |
| 4.2.2 数学模型的建构方法 | 第23-24页 |
| 4.2.3 概念模型的建构方法 | 第24页 |
| 4.3 《遗传和进化》模块的模型建构案例 | 第24-38页 |
| 4.3.1 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变化模型 | 第24-27页 |
| 4.3.1.1 模型对象的分析 | 第24-27页 |
| 4.3.2 孟德尔杂交实验应用模型 | 第27-29页 |
| 4.3.3 DNA双螺旋结构模型 | 第29-30页 |
| 4.3.4 基因频率的数学模型 | 第30-32页 |
| 4.3.5 遗传病遗传方式判断模型 | 第32-34页 |
| 4.3.6 育种概念模型 | 第34-38页 |
| 第五章 结论与反思 | 第38-40页 |
| 5.1 结论 | 第38-39页 |
| 5.1.1 《遗传和进化》模型建构在知识方面的作用 | 第38页 |
| 5.1.2 《遗传和进化》模型建构在能力方面的作用 | 第38页 |
| 5.1.3 《遗传和进化》模型建构在教学指导方面的作用 | 第38-39页 |
| 5.2 反思 | 第39-40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40-42页 |
| 附录1: 高中生物学模型建构教学现状的调查问卷(学生) | 第42-44页 |
| 附录2: 教师访谈提纲 | 第44-45页 |
| 致谢 | 第4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