苏53-4井区水平井开发层系储层空间格架建立
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7-12页 |
1.1 选题的依据 | 第7页 |
1.2 研究目的与意义 | 第7-8页 |
1.3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8-9页 |
1.3.1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8-9页 |
1.3.2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9页 |
1.4 主要研究内容 | 第9页 |
1.5 研究技术路线 | 第9-10页 |
1.6 完成工作量 | 第10-12页 |
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| 第12-22页 |
2.1 区域构造背景 | 第12-14页 |
2.2 勘探开发简况 | 第14-16页 |
2.2.1 前期勘探阶段 | 第14-15页 |
2.2.2 评价和试采阶段 | 第15-16页 |
2.3 基础地质特点 | 第16-21页 |
2.3.1 地层特点 | 第16-17页 |
2.3.2 构造特点 | 第17-18页 |
2.3.3 储层特征 | 第18-20页 |
2.3.4 天然气聚集成藏 | 第20-21页 |
2.4 小结 | 第21-22页 |
第3章 模型框架的建立 | 第22-37页 |
3.1 小层划分及微构造研究 | 第22-35页 |
3.1.1 重点标志层识别与对比 | 第22-26页 |
3.1.2 二维地震资料的构造解释 | 第26-31页 |
3.1.3 小层精细划分对比 | 第31-34页 |
3.1.4 框架模型的建立和微调整 | 第34-35页 |
3.2 模型框架网格划分 | 第35-36页 |
3.2.1 平面和纵向网格划分 | 第35页 |
3.2.2 三维地质框架建模结果 | 第35-36页 |
3.3 小结 | 第36-37页 |
第4章 储层预测与岩相模拟 | 第37-55页 |
4.1 储层反演和预测 | 第37-41页 |
4.1.1 反演资料处理及流程 | 第37-40页 |
4.1.2 储层反演结果 | 第40-41页 |
4.2 储层模拟技术 | 第41-44页 |
4.2.1 储层模拟基本原理 | 第41-43页 |
4.2.2 岩相算法选取 | 第43-44页 |
4.3 建立岩相模型 | 第44-50页 |
4.3.1 砂泥岩相模型的建立 | 第44-45页 |
4.3.2 优势砂岩模型建立 | 第45-50页 |
4.3.3 岩相模型优选 | 第50页 |
4.4 沉积相特征研究 | 第50-54页 |
4.4.1 沉积相类型及特征 | 第50-54页 |
4.4.2 沉积相分布规律 | 第54页 |
4.5 小结 | 第54-55页 |
第5章 气藏属性模型建立 | 第55-61页 |
5.1 孔隙度模拟 | 第55页 |
5.2 渗透率模拟 | 第55-56页 |
5.3 含气饱和度模拟 | 第56页 |
5.4 模型质量检测 | 第56-57页 |
5.5 气藏特征 | 第57-60页 |
5.5.1 气藏类型 | 第57-58页 |
5.5.2 气层纵向分布特点 | 第58页 |
5.5.3 气层平面分布特点 | 第58-60页 |
5.6 小结 | 第60-61页 |
第6章 结论 | 第61-6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2-64页 |
致谢 | 第6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