准噶尔盆地陆151井区头屯河组储层非均质性研究
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8-16页 |
1.1 研究目的与意义 | 第8页 |
1.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| 第8-11页 |
1.2.1 储层非均质性研究现状 | 第8-10页 |
1.2.2 剩余油研究现状 | 第10-11页 |
1.2.3 存在问题 | 第11页 |
1.3 主要研究内容 | 第11-12页 |
1.4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| 第12-14页 |
1.5 完成实物工作量 | 第14页 |
1.6 取得的主要成果认识 | 第14-16页 |
第2章 油藏基本地质特征 | 第16-26页 |
2.1 地层发育特征 | 第16-17页 |
2.2 地层对比 | 第17-20页 |
2.3 构造特征 | 第20-23页 |
2.4 油藏类型及油水界面 | 第23-26页 |
第3章 沉积微相研究 | 第26-39页 |
3.1 沉积相标志 | 第26-30页 |
3.1.1 岩石学标志及特征 | 第26-28页 |
3.1.2 岩性组合及其韵律性 | 第28-29页 |
3.1.3 粒度分布特征 | 第29页 |
3.1.4 物源分析 | 第29-30页 |
3.2 沉积微相类型及特征 | 第30-33页 |
3.2.1 心滩微相 | 第30-32页 |
3.2.2 辫状河道微相 | 第32页 |
3.2.3 溢岸微相 | 第32页 |
3.2.4 泛滥平原微相 | 第32-33页 |
3.3 沉积微相展布特征 | 第33-36页 |
3.3.1 J_2t_1时期沉积微相展布特征 | 第33页 |
3.3.2 J_2t_2~2时期沉积微相展布特征 | 第33-34页 |
3.3.3 J_2t_2~1时期沉积微相展布特征 | 第34-36页 |
3.4 单砂体展布特征 | 第36-39页 |
3.4.1 J_2t_1时期单砂体展布特征 | 第36页 |
3.4.2 J_2t_2~2时期单砂体展布特征 | 第36页 |
3.4.3 J_2t_2~1时期单砂体展布特征 | 第36-39页 |
第4章 储层非均质性研究 | 第39-62页 |
4.1 储层非均质性参数计算方法 | 第39-40页 |
4.2 储层物性解释模型 | 第40-42页 |
4.2.1 孔隙度解释模型 | 第40-41页 |
4.2.2 渗透率解释模型 | 第41-42页 |
4.3 层内非均质性 | 第42-51页 |
4.3.1 渗透率的垂向差异 | 第42-44页 |
4.3.2 夹层分布特征 | 第44-46页 |
4.3.3 层内渗透率的非均质程度 | 第46-51页 |
4.4 层间非均质性 | 第51-52页 |
4.4.1 砂岩密度 | 第51-52页 |
4.4.2 层间隔层 | 第52页 |
4.5 平面非均质性 | 第52-53页 |
4.6 储层宏观非均质性综合指数 | 第53-56页 |
4.6.1 储层宏观非均质性综合指数的求取 | 第54-55页 |
4.6.2 储层宏观非均质性综合指数 | 第55-56页 |
4.7 微观非均质性 | 第56-62页 |
4.7.1 储层岩石学特征 | 第56-58页 |
4.7.2 储集空间类型 | 第58-59页 |
4.7.3 储集层孔隙结构 | 第59-62页 |
第5章 储层非均质性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 | 第62-76页 |
5.1 剩余油研究方法 | 第62-65页 |
5.1.1 油藏工程法 | 第62页 |
5.1.2 数值模拟法 | 第62-65页 |
5.2 剩余油分布特征 | 第65-71页 |
5.2.1 J_2t_1剩余油分布特征 | 第65-67页 |
5.2.2 J_2t_2~2剩余油分布特征 | 第67-69页 |
5.2.3 J_2t_2~1剩余油分布特征 | 第69-71页 |
5.3 储层非均质性对剩余油的影响 | 第71-76页 |
5.3.1 平面非均质性对剩余油的影响 | 第71-72页 |
5.3.2 层间非均质性对剩余油的影响 | 第72-73页 |
5.3.3 层内非均质性对剩余油的影响 | 第73-76页 |
第6章 结论 | 第76-7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7-80页 |
致谢 | 第8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