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于声誉理论和铸币税理论对民国时期货币发行的研究
摘要 | 第10-12页 |
ABSTRACT | 第12-13页 |
第1章 前言 | 第14-19页 |
1.1 问题的提出 | 第14-15页 |
1.2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| 第15-16页 |
1.2.1 研究思路 | 第15-16页 |
1.2.2 研究方法 | 第16页 |
1.3 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| 第16-18页 |
1.3.1 研究内容 | 第16-17页 |
1.3.2 结构安排 | 第17-18页 |
1.4 论文创新 | 第18-19页 |
第2章 文献综述 | 第19-25页 |
2.1 民国时期货币经济研究综述 | 第19-21页 |
2.1.1 民国时期货币发行研究综述 | 第19-20页 |
2.1.2 民国时期物价与经济研究综述 | 第20-21页 |
2.2 声誉理论研究综述 | 第21-22页 |
2.3 铸币税理论研究综述 | 第22-24页 |
2.4 本章小结 | 第24-25页 |
第3章 民国时期货币发行制度 | 第25-31页 |
3.1 北洋政府时期货币发行制度 | 第25-27页 |
3.1.1 铸币发行制度 | 第25-26页 |
3.1.2 纸币发行制度 | 第26-27页 |
3.1.3 流产的金本位制度 | 第27页 |
3.2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货币发行制度 | 第27-30页 |
3.2.1 法币改革前的货币发行制度 | 第28-29页 |
3.2.2 法币改革后的货币发行制度 | 第29页 |
3.2.3 法币崩溃后的货币发行制度 | 第29-30页 |
3.3 本章小结 | 第30-31页 |
第4章 民国时期货币发行数量与物价指数 | 第31-44页 |
4.1 自由发行制时期货币发行数量与物价指数 | 第31-39页 |
4.1.1 纸币发行主体概述 | 第31-33页 |
4.1.2 国内主要发钞银行历年纸币发行数量 | 第33-35页 |
4.1.3 国内货币发行流通总量估算 | 第35-37页 |
4.1.4 国内物价水平变化情况 | 第37-39页 |
4.2 垄断发行制时期货币发行数量与物价指数 | 第39-43页 |
4.2.1 法币时期法币发行数量与物价指数 | 第39-41页 |
4.2.2 金圆券时期金圆券发行数量与物价指数 | 第41-43页 |
4.3 本章小结 | 第43-44页 |
第5章 自由发行制时期货币发行主体策略行为分析 | 第44-52页 |
5.1 货币发行主体市场地位分析 | 第44页 |
5.2 货币发行主体最优策略求解 | 第44-50页 |
5.2.1 模型背景说明 | 第45页 |
5.2.2 模型假设 | 第45-46页 |
5.2.3 模型求解 | 第46-49页 |
5.2.4 模型结果说明 | 第49-50页 |
5.3 货币发行主体真实行为分析 | 第50-51页 |
5.4 本章小结 | 第51-52页 |
第6章 垄断发行制时期货币发行主体策略行为分析 | 第52-66页 |
6.1 铸币税定义 | 第52-54页 |
6.1.1 货币铸币税 | 第52页 |
6.1.2 财政铸币税 | 第52页 |
6.1.3 通货膨胀铸币税 | 第52-53页 |
6.1.4 机会成本铸币税 | 第53页 |
6.1.5 中央银行铸币税 | 第53页 |
6.1.6 广义铸币税 | 第53-54页 |
6.2 货币发行主体最优策略求解 | 第54-57页 |
6.2.1 单期稳态下铸币税收入最大化一阶条件 | 第54-55页 |
6.2.2 跨期最优铸币税收入一阶条件 | 第55-57页 |
6.3 货币发行主体真实行为分析 | 第57-65页 |
6.3.1 数据准备 | 第57-60页 |
6.3.2 货币铸币税测算 | 第60-61页 |
6.3.3 财政铸币税测算 | 第61页 |
6.3.4 通货膨胀铸币税测算 | 第61-62页 |
6.3.5 不同铸币税比较 | 第62-65页 |
6.4 本章小结 | 第65-66页 |
第7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| 第66-68页 |
7.1 研究结论 | 第66-67页 |
7.2 政策建议 | 第67-6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8-77页 |
致谢 | 第77-78页 |
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| 第7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