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1 绪论 | 第11-19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11页 |
1.2 研究目的和意义 | 第11-17页 |
1.2.1 研究目的 | 第11-12页 |
1.2.2 研究意义 | 第12-13页 |
1.2.3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3-15页 |
1.2.4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5-16页 |
1.2.5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| 第16-17页 |
1.3 论文研究内容和方法 | 第17-19页 |
1.3.1 研究主要内容 | 第17-18页 |
1.3.2 研究主要方法 | 第18-19页 |
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| 第19-23页 |
2.1 资本与人力资本 | 第19-20页 |
2.1.1 资本的含义 | 第19页 |
2.1.2 人力资本的内涵 | 第19-20页 |
2.2 新经济增长理论 | 第20-21页 |
2.3 技术创新理论 | 第21-22页 |
2.4 本章小结 | 第22-23页 |
3 装备制造业技术人才开发影响因素及评价体系构建 | 第23-33页 |
3.1 装备制造业技术人才开发投入因素 | 第23-24页 |
3.1.1 人才开发经费投入水平因素 | 第23页 |
3.1.2 人才开发政策投入因素 | 第23-24页 |
3.2 人才开发产出因素的影响 | 第24-25页 |
3.2.1 技术创新能力产出 | 第24页 |
3.2.2 技术成果变现程度因素 | 第24-25页 |
3.2.3 人才资源储备因素 | 第25页 |
3.3 装备制造业技术人才开发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| 第25-31页 |
3.3.1 指标选取的理论基础 | 第25页 |
3.3.2 技术人才开发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原则 | 第25-26页 |
3.3.3 反映人才开发投入的指标 | 第26-27页 |
3.3.4 反映人才开发产出的指标 | 第27-31页 |
3.4 装备制造业技术人才开发水平评价方法 | 第31-32页 |
3.4.1 TOPSIS方法介绍 | 第31页 |
3.4.2 TOPSIS法的基本步骤 | 第31-32页 |
3.5 本章小结 | 第32-33页 |
4 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技术人才开发水平评价及问题分析 | 第33-68页 |
4.1 原始数据的来源和数据处理 | 第33-38页 |
4.1.1 评价指标数据的来源 | 第33-35页 |
4.1.2 指标数据标准化处理 | 第35-38页 |
4.2 指标权重的确定 | 第38-45页 |
4.3 基于TOPSIS方法的数据处理 | 第45-48页 |
4.4 评价结果分析 | 第48-62页 |
4.4.1 综合排序结果分析 | 第48-49页 |
4.4.2 分区域排序结果分析 | 第49-54页 |
4.4.3 分维度排序结果分析 | 第54-60页 |
4.4.4 黑龙江省与典型省份开发水平对比分析 | 第60-62页 |
4.5 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技术人才开发存在的问题分析 | 第62-66页 |
4.5.1 科研经费投入不足且教育经费投入需进一步加强 | 第63-64页 |
4.5.2 技术人才激励不足导致人才流失 | 第64-66页 |
4.5.3 技术创新能力弱 | 第66页 |
4.6 本章小结 | 第66-68页 |
5 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技术人才开发水平的提升对策 | 第68-73页 |
5.1 加大对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技术人才开发经费的投入 | 第68-69页 |
5.1.1 增加对技术人才开发科研经费的投入 | 第68页 |
5.1.2 拓展经费投入来源 | 第68-69页 |
5.1.3 加强对职业教育投入的倾斜 | 第69页 |
5.2 采取多种方式解决装备制造业技术人才流失问题 | 第69-71页 |
5.2.1 多样化激励方式留住人才 | 第69-70页 |
5.2.2 吸引黑龙江籍技术人才回省工作 | 第70-71页 |
5.2.3 吸引省外优秀的装备制造业技术人才 | 第71页 |
5.3 增强装备制造业技术人才技术创新能力 | 第71-72页 |
5.3.1 发挥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的作用 | 第71-72页 |
5.3.2 鼓励技术人才在企业和科研机构间流动 | 第72页 |
5.3.3 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 | 第72页 |
5.4 本章小结 | 第72-73页 |
结论 | 第73-7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4-77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77-78页 |
致谢 | 第7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