电商初始信任形成机理研究
| 摘要 | 第5-6页 |
| Abstract | 第6-7页 |
| 第一章 绪论 | 第10-19页 |
| 1.1 研究背景 | 第10-14页 |
| 1.1.1 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 | 第10-12页 |
| 1.1.2 电子商务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| 第12-13页 |
| 1.1.3 问题提出 | 第13-14页 |
| 1.2 研究目的与意义 | 第14-15页 |
| 1.2.1 研究目的 | 第14-15页 |
| 1.2.2 研究意义 | 第15页 |
| 1.3 研究内容 | 第15-16页 |
| 1.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图 | 第16-19页 |
| 1.4.1 研究方法 | 第16-18页 |
| 1.4.2 技术路线图 | 第18-19页 |
| 第二章 文献综述 | 第19-26页 |
| 2.1 电子商务信任综述 | 第19-20页 |
| 2.1.1 信任初始信任的概念界定 | 第19页 |
| 2.1.2 电子商务信任的概念界定 | 第19-20页 |
| 2.1.3 电子商务信任的特点 | 第20页 |
| 2.2 电子商务初始信任综述 | 第20-23页 |
| 2.2.1 电子商务初始信任的概念界定 | 第20-21页 |
| 2.2.2 电子商务初始信任的相关研究 | 第21-23页 |
| 2.3 快速信任理论文献综述 | 第23-25页 |
| 2.3.1 快速信任的概念内涵 | 第23-24页 |
| 2.3.2 快速信任理论的相关研究 | 第24-25页 |
| 2.4 文献述评 | 第25-26页 |
| 第三章 研究方案设计与实施 | 第26-31页 |
| 3.1 研究方法的选取 | 第26-28页 |
| 3.1.1 扎根理论 | 第26页 |
| 3.1.2 选用扎根理论的原因 | 第26-28页 |
| 3.2 研究方案设计与数据收集 | 第28-31页 |
| 3.2.1 研究样本的选取 | 第28页 |
| 3.2.2 访谈提纲的设计 | 第28-29页 |
| 3.2.3 访谈实施及数据收集 | 第29页 |
| 3.2.4 样本的统计性分析 | 第29-31页 |
| 第四章 数据分析 | 第31-40页 |
| 4.1 开放性译码 | 第31-36页 |
| 4.2 主轴译码 | 第36-37页 |
| 4.3 选择性译码 | 第37-39页 |
| 4.4 模型饱和性检验和研究结果评价 | 第39-40页 |
| 4.4.1 模型饱和性检验 | 第39页 |
| 4.4.2 研究结果评价 | 第39-40页 |
| 第五章 模型阐释 | 第40-47页 |
| 5.1 研究结果 | 第40页 |
| 5.2 结果分析 | 第40-47页 |
| 5.2.1 个体因素 | 第40-41页 |
| 5.2.2 店铺因素 | 第41-44页 |
| 5.2.3 网购平台的因素 | 第44-45页 |
| 5.2.4 风险承担能力 | 第45页 |
| 5.2.5 商品保障机制 | 第45-47页 |
| 第六章 提高电商初始信任的对策建议 | 第47-51页 |
| 6.1 对网店店铺的建议 | 第47-48页 |
| 6.1.1 重视店铺网页设计 | 第47页 |
| 6.1.2 重视信誉提高声誉 | 第47-48页 |
| 6.1.3 提高商家沟通性 | 第48页 |
| 6.2 对网购平台的建议 | 第48-49页 |
| 6.2.1 完善网购平台声誉系统 | 第48页 |
| 6.2.2 提高技术水平并健全安全体系 | 第48-49页 |
| 6.2.3 改进第三方支付方式 | 第49页 |
| 6.3 对政府的建议 | 第49-51页 |
| 6.3.1 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 | 第49页 |
| 6.3.2 完善监管机制 | 第49-50页 |
| 6.3.3 加强网络道德建设 | 第50页 |
| 6.3.4 建立卖方自律组织 | 第50-51页 |
|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| 第51-53页 |
| 7.1 研究结论与创新点 | 第51-52页 |
| 7.1.1 研究结论 | 第51页 |
| 7.1.2 本研究创新点 | 第51-52页 |
| 7.2 研究不足及展望 | 第52-53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53-58页 |
|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| 第58-59页 |
| 致谢 | 第59-61页 |
| 附录 | 第61-65页 |
| 附录Ⅰ 访谈提纲 | 第61-62页 |
| 附录Ⅱ 访谈记录及样本基本情况 | 第62-6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