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医药、卫生论文--内科学论文--呼吸系及胸部疾病论文

南京市大气颗粒物污染状况与南理工人群上呼吸道感染关联性研究

摘要第5-6页
Abstract第6-7页
1 绪论第11-18页
    1.1 大气颗粒物组成及来源第11-13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水溶性组分第11-12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碳质气溶胶第12页
        1.1.3 痕量元素第12-13页
    1.2 大气颗粒物影响及其危害第13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对能见度的影响第13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对气候的影响第13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2.3 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第14-15页
    1.3 大气颗粒物放射性核素特征第15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大气颗粒物中的放射性核素第15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放射性核素定性定量分析第15-16页
    1.4 选题的意义第16-17页
    1.5 主要研究内容第17-18页
2 南京市颗粒物污染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第18-36页
    2.1 数据来源第18-21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样品的采集第18-21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监测部门数据第21页
    2.2 南京市大气颗粒物污染状况第21-28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大气颗粒物粒径分布特征第21-22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大气颗粒物微观形貌分布特征第22-23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大气颗粒物浓度污染水平第23-24页
        2.2.4 大气颗粒物浓度时空变化特征第24-28页
        2.2.5 PM_(2.5)与PM_(10)相关性分析第28页
    2.3 气相污染物与颗粒物污染相关性研究第28-30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气相污染物污染水平第28-29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不同污染物间相关性分析第29-30页
    2.4 气象因素对颗粒物污染影响研究第30-34页
        2.4.1 气温对颗粒物浓度的影响第31页
        2.4.2 降水对颗粒物浓度的影响第31-32页
        2.4.3 相对湿度对颗粒物浓度的影响第32页
        2.4.4 风力风向对颗粒物浓度的影响第32-34页
    2.5 本章小结第34-36页
3 大气颗粒物放射性特征研究第36-51页
    3.1 实验过程第36-42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测量装置第36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能量刻度第36-37页
        3.1.3 能谱测量第37-38页
        3.1.4 效率刻度第38-42页
        3.1.5 放射性核素浓度计算第42页
    3.2 大气颗粒物中放射性核素组成及浓度变化特征第42-45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大气颗粒物粒径对放射性核素浓度影响第42-43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大气颗粒物中放射性核素月份变化特征第43-44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大气颗粒物中放射性核素季节变化特征第44-45页
    3.3 天气状况及颗粒物污染状况对放射性核素浓度影响第45-50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天气状况对放射性核素浓度影响第45-48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颗粒物污染状况对放射性核素浓度影响第48-50页
    3.4 本章小结第50-51页
4 大气颗粒物与南理工人群上呼吸道感染关联性研究第51-62页
    4.1 资料与方法第51-52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疾病资料第51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空气污染资料第51页
        4.1.3 气象资料第51-52页
        4.1.4 统计分析方法第52页
    4.2 描述性统计第52-56页
    4.3 大气污染物浓度与上呼吸道感染门诊量相关性分析第56-57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上呼吸道感染日门诊量与大气污染物浓度相关性分析第56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上呼吸道感染周平均门诊量与大气污染物浓度相关性分析第56-57页
    4.4 上呼吸道感染门诊量的预报方程的建立第57-60页
        4.4.1 自变量主成分分析第58-59页
        4.4.2 主成分回归分析第59-60页
    4.5 大气颗粒物放射性核素浓度与上呼吸道感染门诊量关联性研究第60-61页
    4.6 本章小结第61-62页
5 结论第62-64页
    5.1 本文结论第62-63页
    5.2 创新点第63页
    5.3 建议第63-64页
致谢第64-65页
参考文献第65-70页
附录第70页

论文共70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工业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法律责任分担问题研究
下一篇:“零价铁—零价铁Fenton”耦合体系中硝基芳香族化合物的选择性脱除及机制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