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5-26页 |
1.1 引言 | 第15-16页 |
1.2 世界隔震结构的发展 | 第16-20页 |
1.2.1 早期的隔震技术 | 第16-18页 |
1.2.2 最新隔震技术 | 第18-20页 |
1.3 基础隔震结构的概念 | 第20-21页 |
1.4 偏心基础隔震结构扭转效应的研究概论和研究现状 | 第21-24页 |
1.5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| 第24-25页 |
1.6 本文的创新点 | 第25-26页 |
第二章 隔震结构的设计 | 第26-34页 |
2.1 基础隔震支座分类 | 第26-29页 |
2.2 建筑隔震橡胶支座的参数和优点 | 第29-31页 |
2.3 隔震结构的设计计算方法 | 第31-34页 |
第三章 隔震结构计算模型和运动方程 | 第34-41页 |
3.1 多质点基础隔震体系动力分析 | 第34-38页 |
3.1.1 多质点基础隔震体系动力分析模型 | 第34页 |
3.1.2 多质点基础隔震体系动力分析 | 第34-38页 |
3.2 不规则隔震扭转结构动力分析 | 第38-39页 |
3.2.1 不规则扭转隔震结构动力分析模型 | 第38-39页 |
3.2.2 微分方程的建立 | 第39页 |
3.3 本章小结 | 第39-41页 |
第四章 隔震结构隔震和扭转效应分析 | 第41-51页 |
4.1 隔震结构水平隔震效应分析 | 第41-45页 |
4.1.1 工程概况 | 第41页 |
4.1.2 隔震支座参数的选取和布置 | 第41-42页 |
4.1.3 隔震结构模型参数设置 | 第42页 |
4.1.4 地震波的选取和调整 | 第42-44页 |
4.1.5 结构的模态分析 | 第44-45页 |
4.2 结构扭转效应 | 第45-50页 |
4.2.1 结构偏心概念 | 第47页 |
4.2.2 隔震层支座布置 | 第47-49页 |
4.2.3 上部结构柱布置方案 | 第49-50页 |
4.3 本章小结 | 第50-51页 |
第五章 隔震结构隔震和扭转效应算例分析 | 第51-71页 |
5.1 隔震结构水平隔震效应分析 | 第51-54页 |
5.1.1 结构楼层位移时程分析 | 第51-52页 |
5.1.2 楼层加速度时程分析 | 第52-53页 |
5.1.3 楼层剪力时程分析 | 第53-54页 |
5.2 结构扭转效应的时程分析 | 第54-56页 |
5.2.1 结构扭转加速度时程分析结果 | 第54-55页 |
5.2.2 结构楼层扭转角时程分析结果 | 第55页 |
5.2.3 结构楼层角部柱扭矩时程分析结果 | 第55-56页 |
5.3 隔震层偏心率对结构扭转效应影响的时程分析 | 第56-59页 |
5.3.1 结构扭转位移时程响应 | 第56-57页 |
5.3.2 结构的扭转加速度时程响应 | 第57-58页 |
5.3.3 结构的角部柱扭矩 | 第58-59页 |
5.4 隔震层上部结构偏心率对结构扭转效应影响时程分析 | 第59-62页 |
5.4.1 扭转角位移时程响应 | 第59-60页 |
5.4.2 转角加速度时程响应 | 第60-61页 |
5.4.3 楼层角部柱扭矩时程响应 | 第61-62页 |
5.5 隔震层偏心率和上部结构偏心率交互作用对结构扭转效应影响 | 第62-66页 |
5.5.1 楼层扭转加速度时程响应 | 第63-64页 |
5.5.2 楼层扭转角时程响应 | 第64-65页 |
5.5.3 楼层角部柱扭矩时程响应 | 第65-66页 |
5.6 隔震层刚度对结构扭转效应的影响 | 第66-68页 |
5.6.1 结构的扭转位移时程响应 | 第66-67页 |
5.6.2 结构的扭转加速度时程响应 | 第67-68页 |
5.6.3 结构的角部柱扭矩 | 第68页 |
5.7 本章小结 | 第68-71页 |
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71-73页 |
6.1 结论 | 第71-72页 |
6.2 问题与展望 | 第72-7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3-76页 |
致谢 | 第76-77页 |
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| 第7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