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8-12页 |
1.1 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8-9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进展 | 第9-10页 |
1.3 研究内容、技术路线与创新点 | 第10-12页 |
1.3.1 研究内容 | 第10-11页 |
1.3.2 创新点 | 第11-12页 |
第二章 观测地点概况及数据处理 | 第12-18页 |
2.1 观测地点概况 | 第12-14页 |
2.1.1 观测试验介绍 | 第12-13页 |
2.1.2 观测地点气候与地貌 | 第13-14页 |
2.2 观测仪器介绍 | 第14-17页 |
2.3 原始资料后处理和质量控制 | 第17-18页 |
第三章 活跃期与非活跃期电白地区海陆近地层变化特征分析 | 第18-28页 |
3.1 季风活跃期和非活跃期的重要性 | 第18-21页 |
3.1.1 南海夏季风活跃期与非活跃期的定义与判定 | 第18-19页 |
3.1.2 FNL资料介绍及南海夏季风活跃期与非活跃期的意义 | 第19-21页 |
3.2 活跃期和非活跃期近地层风场演变特征分析 | 第21-24页 |
3.3 活跃期和非活跃期近地层气温与相对湿度的演变特征分析 | 第24-27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27-28页 |
第四章 陆地站点活跃期和非活跃期大气边界层结构特征分析 | 第28-37页 |
4.1 活跃期和非活跃期电白站大气边界层风场结构的变化 | 第28-31页 |
4.2 活跃期和非活跃期电白站位温廓线的变化特征 | 第31-33页 |
4.3 活跃期和非活跃期陆地相对湿度廓线的变化特征 | 第33-35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35-37页 |
第五章 活跃期和非活跃期海陆通量特征分析 | 第37-48页 |
5.1 净短波辐射,净长波辐射,净辐射特征 | 第37-39页 |
5.2 感热通量和潜热通量特征 | 第39-42页 |
5.3 二氧化碳通量、水汽通量和动量通量特征 | 第42-46页 |
5.4 本章小结 | 第46-48页 |
第六章 电白站季风活跃期与非活跃期边界层模拟研究 | 第48-58页 |
6.1 模式介绍 | 第48-49页 |
6.2 参数化方案和试验设计 | 第49-50页 |
6.3 模拟结果分析 | 第50-57页 |
6.4 本章小结 | 第57-58页 |
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| 第58-60页 |
7.1 研究结论 | 第58页 |
7.2 研究展望 | 第58-6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0-64页 |
作者简介 | 第64-65页 |
致谢 | 第6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