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页 |
导论 | 第7-11页 |
(一)课题来源及研究意义 | 第7-8页 |
1.课题来源 | 第7页 |
2.研究意义 | 第7-8页 |
(二)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8-10页 |
1.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8页 |
2.国内研究现状 | 第8-10页 |
(三)研究内容和方法 | 第10-11页 |
一、协商民主理论阐述 | 第11-22页 |
(一) 协商民主概念 | 第11-12页 |
1.西方协商民主概念 | 第11页 |
2.中国协商民主概念 | 第11-12页 |
(二)建立在主体平等基础上的西方协商民主理论 | 第12-19页 |
1.思想前提探索:约翰·密尔的“思想自由和讨论自由”思想 | 第12-14页 |
2.协商理想探索:卢梭的公意思想 | 第14页 |
3.协商方式探索之一:托克维尔的乡镇治理分析 | 第14-16页 |
4.协商方式探索之二:约翰·密尔等人的代议协商分析 | 第16-17页 |
5.哈贝马斯的商谈民主理论 | 第17-19页 |
6.西方协商民主理论未能应用于实践 | 第19页 |
(三)根据矛盾变化不断发展的中国协商民主理论 | 第19-22页 |
1.中国协商民主理论的发展历程 | 第19-20页 |
2.中国协商民主理论的基础是人民平等 | 第20页 |
3.中国协商民主理论已走向实践 | 第20-22页 |
二、中西方协商民主理论的契合之处 | 第22-28页 |
(一) 两者的契合点 | 第22-25页 |
1.广泛的包容性 | 第22页 |
2.主张积极参与 | 第22-23页 |
3.追求公共利益 | 第23-24页 |
4.核心是协商对话 | 第24-25页 |
5.重视程序和理性 | 第25页 |
6.两者存在差异 | 第25页 |
(二)从主体平等方面来完善中国协商民主制度 | 第25-28页 |
1.借鉴西方的协商民主理论 | 第26页 |
2.在平等基础上发挥各党派在治国理政中的作用 | 第26-28页 |
三、人民政协是中国协商民主理论的实践路径 | 第28-37页 |
(一) 人民政协协商民主实践的特点 | 第28-30页 |
1.主体平等 | 第28页 |
2.协商对话 | 第28-29页 |
3.接受共产党领导 | 第29-30页 |
4.协商主体广泛化 | 第30页 |
(二)人民政协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| 第30-32页 |
1.协商民主的制度体系不完备 | 第30页 |
2.协商民主的意识和能力待提高 | 第30-31页 |
3.协商主体定位不清、地位不平等 | 第31页 |
4.协商的高度、深度和广度不够 | 第31-32页 |
(三)人民政协如何在实践中贯彻协商民主理论 | 第32-37页 |
1.增强协商主体包容性 | 第32-33页 |
2.实现协商各方平等化 | 第33页 |
3.提升协商程序法制化 | 第33-34页 |
4.加强协商主体自身建设 | 第34-35页 |
5.保障协商结果有效落实 | 第35-37页 |
四、结语 | 第37-3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38-41页 |
(一)著作 | 第38-39页 |
(二)文章 | 第39-40页 |
(三)学位论文 | 第40-41页 |
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41-42页 |
致谢 | 第4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