类型与分析:公共艺术视野中的“门”
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s | 第6页 |
绪论 | 第7-10页 |
1.研究内容与研究意义 | 第7-9页 |
2.研究方法 | 第9页 |
3.研究现状 | 第9-10页 |
第一章“门”与公共艺术 | 第10-16页 |
1.1 关于“门”的基本认知 | 第10-13页 |
1.1.1 门的功能 | 第11-12页 |
1.1.2 门的形式 | 第12-13页 |
1.1.3 门的延伸 | 第13页 |
1.2 公共艺术中的“门” | 第13-16页 |
1.2.1 关于公共艺术的基本认知 | 第14页 |
1.2.2 公共空间与门 | 第14-16页 |
第二章“门”作为公共艺术的可能性 | 第16-25页 |
2.1 门的文化演绎 | 第16-20页 |
2.1.1 东方之门 | 第16-17页 |
2.1.2 西方之门 | 第17-18页 |
2.1.3 门的文化演变 | 第18-20页 |
2.2 公共艺术中“门”的文化语义 | 第20-25页 |
2.2.1 门的纪念性语义 | 第20-21页 |
2.2.2 门的隐喻性语义 | 第21-22页 |
2.2.3 门的象征性语义 | 第22-23页 |
2.2.4 门的演出性语义 | 第23-25页 |
第三章 公共艺术中“门”的类型 | 第25-33页 |
3.1“门”的艺术化表达 | 第25-28页 |
3.1.1 被复杂装饰的门 | 第25-26页 |
3.1.2 中国的门楼 | 第26-27页 |
3.1.3 现代建筑中的门 | 第27-28页 |
3.2 建筑与公共艺术的同构 | 第28-31页 |
3.2.1 凯旋门 | 第28-30页 |
3.2.2 安徽棠樾牌坊群 | 第30页 |
3.2.3 伊什塔尔门 | 第30-31页 |
3.3“门”的解构与重构 | 第31-33页 |
3.3.1 Monica《Entrance》 | 第31页 |
3.3.2 杜尚《拉锐街11号的门》 | 第31-32页 |
3.3.3 管怀宾《渗透的回廊》 | 第32-33页 |
第四章 公共艺术中“门”的设计分析 | 第33-39页 |
4.1 雕塑之门 | 第33-34页 |
4.1.1 吉贝尔蒂《天堂之门》 | 第33-34页 |
4.1.2 罗丹《地狱之门》 | 第34页 |
4.2 装置之门 | 第34-36页 |
4.2.1 GATE克里斯托夫妇 | 第35页 |
4.2.2 美国圣路易斯“西进之门” | 第35页 |
4.2.3 云门(芝加哥豆) | 第35-36页 |
4.3 空间游戏与形式创新 | 第36-39页 |
4.3.1 新材料与新技术的尝试 | 第37页 |
4.3.2 数字化设计 | 第37-39页 |
结语 | 第39-42页 |
致谢 | 第42-43页 |
参考书目 | 第43-45页 |
附录——毕业设计《门》 | 第45-4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