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页 |
第1章 前言 | 第8-15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8页 |
1.2 研究意义 | 第8-9页 |
1.3 文献综述 | 第9-13页 |
1.3.1 国外研究综述 | 第9-11页 |
1.3.1.1 知识转移的理论研究 | 第9页 |
1.3.1.2 科学共同体的理论研究 | 第9-11页 |
1.3.2 国内研究综述 | 第11-13页 |
1.3.3 研究评析 | 第13页 |
1.4 研究思路 | 第13页 |
1.5 研究创新与不足 | 第13-15页 |
第2章 关于我国高校科学共同体的概述 | 第15-19页 |
2.1 我国高校科学共同体的概念结构 | 第15-16页 |
2.1.1 高校科学共同体的概念 | 第15页 |
2.1.2 高校科学共同体的组织结构 | 第15-16页 |
2.2 我国高校科学共同体的理论支撑 | 第16-19页 |
第3章 我国高校科学共同体内部知识传承的路径 | 第19-29页 |
3.1 我国高校科学共同体内部知识传承的三方 | 第19-21页 |
3.1.1 高校精英共同体 | 第19页 |
3.1.2 高校科研团队 | 第19-20页 |
3.1.3 一般性科研人员 | 第20-21页 |
3.2 我国高校科学共同体内部知识传承的过程 | 第21-26页 |
3.2.1 理论借鉴 | 第21页 |
3.2.2 理想效果 | 第21-23页 |
3.2.3 层级流动式 | 第23-25页 |
3.2.3.1 第一阶段:高校精英共同体—高校科研团队 | 第24-25页 |
3.2.3.2 第二阶段:高校科研团队—一般性科研人员 | 第25页 |
3.2.4 直接流动式 | 第25-26页 |
3.3 我国高校科学共同体内部知识传承的特性 | 第26-29页 |
3.3.1 层级性 | 第26-27页 |
3.3.2 默会性 | 第27页 |
3.3.3 师承性 | 第27-28页 |
3.3.4 集中性 | 第28页 |
3.3.5 互动性 | 第28-29页 |
第4章 我国高校科学共同体内部知识传承的障碍 | 第29-36页 |
4.1 具体表现 | 第29-31页 |
4.1.1 意愿不高 | 第29-30页 |
4.1.2 信息失衡 | 第30页 |
4.1.3 内容失效 | 第30-31页 |
4.2 成因分析 | 第31-36页 |
4.2.1 从知识传承整体角度 | 第31-32页 |
4.2.2 从高校精英共同体角度 | 第32-33页 |
4.2.3 从高校科研团队角度 | 第33-34页 |
4.2.4 从一般性科研人员角度 | 第34-36页 |
第5章 我国高校科学共同体内部知识传承障碍的解决措施 | 第36-42页 |
5.1 从知识传承整体角度 | 第36-38页 |
5.1.1 重视范式统一 | 第36-37页 |
5.1.2 慎选传承渠道 | 第37页 |
5.1.3 多元高校晋升 | 第37页 |
5.1.4 确立教授治校 | 第37-38页 |
5.2 从高校精英共同体角度 | 第38-39页 |
5.2.1 角色减负 | 第38页 |
5.2.2 责任重建 | 第38-39页 |
5.2.3 注重表达 | 第39页 |
5.3 从高校科研团队角度 | 第39-40页 |
5.3.1 规避社会干扰 | 第39-40页 |
5.3.2 树立团队文化 | 第40页 |
5.4 从一般性科研人员角度 | 第40-42页 |
5.4.1 找准自我定位 | 第40页 |
5.4.2 端正科研态度 | 第40-41页 |
5.4.3 狠抓专业知识 | 第41-42页 |
结论 | 第42-43页 |
致谢 | 第43-4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4-47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| 第4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