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4-5页 |
| ABSTRACT | 第5页 |
| 导论 | 第12-19页 |
| (一)问题的缘起 | 第12-13页 |
| (二)文献综述 | 第13-15页 |
| 1.国外研究情况 | 第13-14页 |
| 2.国内研究情况 | 第14-15页 |
| (三)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| 第15-17页 |
| 1.研究的目的 | 第15-16页 |
| 2.研究的意义 | 第16-17页 |
| (四)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| 第17-19页 |
| 1.研究方法 | 第17-18页 |
| 2.创新之处 | 第18-19页 |
| 一、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阐述 | 第19-31页 |
| (一)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概念解析 | 第19-23页 |
| 1.价值观 | 第19-20页 |
| 2.核心价值观 | 第20-21页 |
| 3.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 | 第21-23页 |
| (二)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的理论基础 | 第23-28页 |
| 1.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 | 第23-26页 |
| 2.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价值观的思想 | 第26-28页 |
| (三)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 | 第28-31页 |
| 1.为端正大学生思想认识提供准则 | 第28页 |
| 2.为规范大学生行为习惯提供方向 | 第28-29页 |
| 3.为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提供指导 | 第29页 |
| 4.为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积蓄力量 | 第29-31页 |
| 二、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状及原因剖析 | 第31-43页 |
| (一)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调查问卷情况 | 第31-33页 |
| 1.问卷调查的原则和目的 | 第31页 |
| 2.调查问卷的设置及发放情况 | 第31-33页 |
| (二)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取得的成绩 | 第33-36页 |
| 1.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活动得到国家重视 | 第33-34页 |
| 2.大学生依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规范自身行为 | 第34-35页 |
| 3.大学生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解决实际问题 | 第35-36页 |
| (三)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存在的问题 | 第36-40页 |
| 1.自身思想认识摇摆 | 第36-37页 |
| 2.学校教育方式陈旧 | 第37-38页 |
| 3.家庭相关教育缺失 | 第38页 |
| 4.社会不良风气侵蚀 | 第38-39页 |
| 5.传统文化落后部分的消极影响 | 第39-40页 |
| (四)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存在问题的原因剖析 | 第40-43页 |
| 1.学校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力度不强 | 第40-41页 |
| 2.家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熏陶程度不够 | 第41页 |
| 3.自身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维度不广 | 第41-42页 |
| 4.社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强度不足 | 第42-43页 |
| 三、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原则和路径 | 第43-54页 |
| (一)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原则 | 第43-46页 |
| 1.指导性原则——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| 第43-44页 |
| 2.时代性原则——紧跟当今时代发展的步伐 | 第44页 |
| 3.发展性原则——有利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| 第44-45页 |
| 4.实践性原则——在实践中强化理解和培育 | 第45-46页 |
| (二)大学生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措施 | 第46-48页 |
| 1.发展网络思政教育,引领高校网络文化育人 | 第46-47页 |
| 2.发挥家长榜样作用,营造良好家庭教育氛围 | 第47-48页 |
| 3.加强正向舆论宣传,建设纯净社会舆论环境 | 第48页 |
| (三)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 | 第48-54页 |
| 1.增强自我教育功能,提高自身科学文化素养 | 第48-49页 |
| 2.开展校内文化活动,实现践行路径全面多样 | 第49-51页 |
| 3.参加社会实践活动,身体力行走进千家万户 | 第51-52页 |
| 4.正确发挥网络作用,弘扬传统文化的正能量 | 第52-54页 |
| 结语 | 第54-55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55-58页 |
| 附录 | 第58-61页 |
| 致谢 | 第61-62页 |
|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| 第62-6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