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绪论 | 第10-17页 |
第一章 红色文化和红色旅游概述 | 第17-24页 |
一、红色文化的内涵 | 第17-18页 |
二、红色文化的价值 | 第18-19页 |
三、红色旅游的内涵 | 第19页 |
四、红色旅游的价值 | 第19-20页 |
五、红色文化和红色旅游的关系 | 第20-21页 |
六、红色旅游资源开发的价值 | 第21-24页 |
第二章 环渤海区域红色旅游发展状况及优势 | 第24-37页 |
一、环渤海区域红色旅游发展状况 | 第24-25页 |
二、环渤海区域发展红色旅游的优势 | 第25-37页 |
(一) 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 | 第25-28页 |
(二) 交通和区位优势 | 第28-32页 |
(三) 国家对红色旅游政策的大力支持 | 第32-35页 |
(四) 巨大的市场与潜力 | 第35-37页 |
第三章 环渤海区域红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| 第37-40页 |
一、传统行政区划导致红色旅游区域一体化发展不足 | 第37-38页 |
二、缺乏统一的红色旅游总体规划,红色旅游监管不到位 | 第38页 |
三、红色旅游景点过于分散,红色文化建设力度不够 | 第38-39页 |
四、管理者、经营者以及其他从业者的红色文化素养不高 | 第39-40页 |
第四章 环渤海区域红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| 第40-45页 |
一、主观原因 | 第40-42页 |
(一) 缺乏统一规划和全局意识 | 第40-41页 |
(二) 思想观念不够解放,开发保护意识不强 | 第41页 |
(三) 过度重视经济效益,轻视社会效益 | 第41-42页 |
二、客观原因 | 第42-45页 |
(一) 缺乏强有力的行政力量推动资源整合 | 第42页 |
(二) 基础设施一体化存在着障碍 | 第42-43页 |
(三) 互联互通不平衡 | 第43页 |
(四) 法制不健全 | 第43-44页 |
(五) 体制机制滞后 | 第44-45页 |
第五章 环渤海区域红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原则和对策 | 第45-62页 |
一、环渤海区域红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基本原则 | 第45-47页 |
(一) 统筹兼顾 | 第45页 |
(二) 坚持科学性 | 第45-46页 |
(三) 保护与开发并重 | 第46页 |
(四) 加强法制性 | 第46页 |
(五) 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 | 第46-47页 |
二、环渤海区域红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主要对策 | 第47-62页 |
(一) 加强党的领导,切实推进红色文化建设工作 | 第47-48页 |
(二) 对区域内红色旅游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和科学规划 | 第48-50页 |
(1) 成立环渤海红色旅游发展协调小组,统一进行发展规划 | 第49页 |
(2) 加强区域内各省市的旅游合作,进行红色旅游资源整合 | 第49-50页 |
(三) 对红色旅游资源进行深层次开发和扩大性保护 | 第50-53页 |
(1) 深度挖掘红色旅游资源的内涵,利用红色文化“助推”红色旅游 | 第51-52页 |
(2) 加大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保护力度 | 第52-53页 |
(3) 丰富红色旅游产品种类和吸引度 | 第53页 |
(四) 加快旅游业管理体制改革,构建完善合理的旅游服务体系 | 第53-55页 |
(1) 推进旅游管理体制改革,创新景区体制机制 | 第53-54页 |
(2) 完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,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 | 第54-55页 |
(五) 实施“依法治旅”、“依法兴旅”战略 | 第55-56页 |
(1) 转变思想观念,高度重视,切实加强红色旅游的组织领导 | 第55页 |
(2) 健全旅游法律法规体系,规范红色旅游市场 | 第55-56页 |
(六) 加强红色旅游队伍建设,全面提升旅游服务人员整体素质 | 第56-58页 |
(1) 有序开展旅游技能培训,提升从业人员整体素质 | 第56-57页 |
(2) 完善人才引入和奖励机制 | 第57-58页 |
(3) 加强旅游人才的国际培养与合作 | 第58页 |
(七) 推进旅游产业信息化,实施“互联网+旅游”战略 | 第58-62页 |
(1) 以网络宣传为重点,建设智能旅游公共服务平台 | 第58-59页 |
(2) 整合旅游线路,丰富旅游产品 | 第59-60页 |
(3) 实施环渤海红色旅游营销战略 | 第60-62页 |
结论 | 第62-6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4-68页 |
致谢 | 第6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