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6-7页 |
Abstract | 第7-8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2-16页 |
1.1 背景及意义 | 第12-13页 |
1.1.1 研究背景 | 第12页 |
1.1.2 研究意义 | 第12-13页 |
1.2 研究内容与方法 | 第13-14页 |
1.2.1 研究内容 | 第13-14页 |
1.2.2 研究方法 | 第14页 |
1.3 本文结构 | 第14-15页 |
1.4 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| 第15-16页 |
1.4.1 创新点 | 第15页 |
1.4.2 不足之处 | 第15-16页 |
第2章 进口贸易技术溢出的研究文献综述 | 第16-24页 |
2.1 研究方法 | 第16页 |
2.2 研究视角的转变 | 第16-18页 |
2.2.1 从国家和地区角度 | 第16-17页 |
2.2.2 从行业角度 | 第17-18页 |
2.2.3 从来源国角度 | 第18页 |
2.3 如何计算国外R&D资本存量 | 第18-19页 |
2.4 进口贸易技术溢出的机制 | 第19页 |
2.5 技术溢出的吸收能力 | 第19-22页 |
2.5.1 本国R&D强度 | 第20页 |
2.5.2 人力资本 | 第20-21页 |
2.5.3 贸易开放度 | 第21页 |
2.5.4 地理因素 | 第21-22页 |
2.5.5 贸易结构 | 第22页 |
2.5.6 金融市场变量 | 第22页 |
2.5.7 综合因素 | 第22页 |
2.6 本章小结 | 第22-24页 |
第3章 进口贸易技术溢出效应的理论分析 | 第24-32页 |
3.1 相关概念界定 | 第24-26页 |
3.1.1 技术溢出 | 第24-25页 |
3.1.2 吸收能力 | 第25-26页 |
3.2 进口贸易技术溢出和吸收能力的理论背景 | 第26-28页 |
3.2.1 进口贸易技术溢出的理论背景 | 第26-27页 |
3.2.2 吸收能力的理论背景 | 第27-28页 |
3.3 进口贸易技术溢出的传导机制和途径 | 第28-31页 |
3.3.1 进口贸易技术溢出的传导机制 | 第28-29页 |
3.3.2 进口贸易技术溢出的途径 | 第29-31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31-32页 |
第4章 我国“一带一路”主要省份进口贸易及技术溢出吸收能力现状分析 | 第32-39页 |
4.1 “一带一路”主要省份的进口贸易现状 | 第32-34页 |
4.1.1 “一带一路”主要省份的年进口额 | 第32-34页 |
4.1.2 “一带一路”主要省份自G-7 国家的进口额 | 第34页 |
4.2 “一带一路”主要省份进口贸易技术溢出吸收能力的现状 | 第34-38页 |
4.2.1 贸易开放度现状 | 第34-35页 |
4.2.2 人力资本现状 | 第35-36页 |
4.2.3 国内R&D强度现状 | 第36-37页 |
4.2.4 金融市场变量现状 | 第37-38页 |
4.3 本章小结 | 第38-39页 |
第5章 我国“一带一路”主要省份进口贸易技术溢出效应的实证检验 | 第39-50页 |
5.1 模型构建 | 第39-40页 |
5.2 数据处理和来源 | 第40-44页 |
5.2.1 全要素生产率 | 第40-41页 |
5.2.2 国内R&D资本存量 | 第41-42页 |
5.2.3 国外R&D资本存量 | 第42页 |
5.2.4 国内R&D强度 | 第42页 |
5.2.5 贸易开放程度 | 第42页 |
5.2.6 人力资本 | 第42-43页 |
5.2.7 金融市场变量 | 第43-44页 |
5.3 实证检验及结果分析 | 第44-49页 |
5.3.1 数据的检验——面板数据单位根检验 | 第44-45页 |
5.3.2 数据的检验——面板数据协整检验 | 第45-46页 |
5.3.3 模型的选择及形式 | 第46-47页 |
5.3.4 模型的回归与结果 | 第47-49页 |
5.4 本章小结 | 第49-50页 |
第6章 结论及政策建议 | 第50-53页 |
6.1 结论 | 第50-51页 |
6.2 政策建议 | 第51-5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3-57页 |
感谢 | 第5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