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经济论文--贸易经济论文--各国对外贸易论文--中国对外贸易论文--进出口贸易概况论文--技术进出口贸易论文

我国进口贸易技术溢出吸收能力研究--基于“一带一路”涉及的主要省份视角

摘要第6-7页
Abstract第7-8页
第1章 绪论第12-16页
    1.1 背景及意义第12-13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研究背景第12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研究意义第12-13页
    1.2 研究内容与方法第13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研究内容第13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研究方法第14页
    1.3 本文结构第14-15页
    1.4 创新点和不足之处第15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创新点第15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不足之处第15-16页
第2章 进口贸易技术溢出的研究文献综述第16-24页
    2.1 研究方法第16页
    2.2 研究视角的转变第16-18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从国家和地区角度第16-17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从行业角度第17-18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从来源国角度第18页
    2.3 如何计算国外R&D资本存量第18-19页
    2.4 进口贸易技术溢出的机制第19页
    2.5 技术溢出的吸收能力第19-22页
        2.5.1 本国R&D强度第20页
        2.5.2 人力资本第20-21页
        2.5.3 贸易开放度第21页
        2.5.4 地理因素第21-22页
        2.5.5 贸易结构第22页
        2.5.6 金融市场变量第22页
        2.5.7 综合因素第22页
    2.6 本章小结第22-24页
第3章 进口贸易技术溢出效应的理论分析第24-32页
    3.1 相关概念界定第24-26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技术溢出第24-25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吸收能力第25-26页
    3.2 进口贸易技术溢出和吸收能力的理论背景第26-28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进口贸易技术溢出的理论背景第26-27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吸收能力的理论背景第27-28页
    3.3 进口贸易技术溢出的传导机制和途径第28-31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进口贸易技术溢出的传导机制第28-29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进口贸易技术溢出的途径第29-31页
    3.4 本章小结第31-32页
第4章 我国“一带一路”主要省份进口贸易及技术溢出吸收能力现状分析第32-39页
    4.1 “一带一路”主要省份的进口贸易现状第32-34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“一带一路”主要省份的年进口额第32-34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“一带一路”主要省份自G-7 国家的进口额第34页
    4.2 “一带一路”主要省份进口贸易技术溢出吸收能力的现状第34-38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贸易开放度现状第34-35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人力资本现状第35-36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国内R&D强度现状第36-37页
        4.2.4 金融市场变量现状第37-38页
    4.3 本章小结第38-39页
第5章 我国“一带一路”主要省份进口贸易技术溢出效应的实证检验第39-50页
    5.1 模型构建第39-40页
    5.2 数据处理和来源第40-44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全要素生产率第40-41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国内R&D资本存量第41-42页
        5.2.3 国外R&D资本存量第42页
        5.2.4 国内R&D强度第42页
        5.2.5 贸易开放程度第42页
        5.2.6 人力资本第42-43页
        5.2.7 金融市场变量第43-44页
    5.3 实证检验及结果分析第44-49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数据的检验——面板数据单位根检验第44-45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数据的检验——面板数据协整检验第45-46页
        5.3.3 模型的选择及形式第46-47页
        5.3.4 模型的回归与结果第47-49页
    5.4 本章小结第49-50页
第6章 结论及政策建议第50-53页
    6.1 结论第50-51页
    6.2 政策建议第51-53页
参考文献第53-57页
感谢第57页

论文共57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上证50ETF期权与现货价格领先滞后关系的实证研究
下一篇:跨国并购、绿地投资与中国上市公司出口产品质量变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