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5页 |
英文摘要 | 第5-6页 |
1 绪论 | 第10-18页 |
1.1 问题的提出 | 第10-12页 |
1.2 国内外切割机理与模型研究现状 | 第12-15页 |
1.2.1 粒子冲击模型 | 第12-14页 |
1.2.2 能量、动量守恒模型及其他模型 | 第14-15页 |
1.3 研究的意义 | 第15-16页 |
1.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| 第16-18页 |
2 超高压磨料水射流精密切割技术 | 第18-36页 |
2.1 超高压磨料水射流切割特性 | 第18-27页 |
2.1.1 切割前沿后拖量 | 第18-19页 |
2.1.2 切面粗糙度与波纹 | 第19-20页 |
2.1.3 切缝宽度与锥度 | 第20-22页 |
2.1.4 顶角弧度 | 第22-23页 |
2.1.5 底角毛刺 | 第23页 |
2.1.6 3D切割缺陷 | 第23-26页 |
2.1.7 磨料水射流切割缺陷综述 | 第26-27页 |
2.2 磨料水射流精密切割技术的发展 | 第27-36页 |
2.2.1 五轴磨料水射流切割设备 | 第27-28页 |
2.2.2 磨料水射流精密切割的补偿原理 | 第28-29页 |
2.2.3 切面粗糙度、波纹的补偿 | 第29-30页 |
2.2.4 切割前沿后拖量的补偿 | 第30-32页 |
2.2.5 切面锥度的补偿 | 第32-36页 |
3 磨料水射流精密切割机理研究 | 第36-58页 |
3.1 磨料水射流切割过程 | 第36-40页 |
3.2 高速摄像仪系列实验 | 第40-48页 |
3.3 高速摄像仪实验结果分析 | 第48-49页 |
3.4 磨料水射流精密切割的基础假设 | 第49-51页 |
3.5 假设成立条件的研究 | 第51-58页 |
3.5.1 切割速度条件 | 第51-53页 |
3.5.2 切面波纹条件 | 第53页 |
3.5.3 切面波纹的形成机理研究 | 第53-54页 |
3.5.4 射流波动实验 | 第54-55页 |
3.5.5 切面波纹的形成机理 | 第55-56页 |
3.5.6 切面波纹的假设成立条件与比速度 | 第56-57页 |
3.5.7 假设的最终成立条件 | 第57-58页 |
4 超高压磨料水射流精密切割轨迹模型实验 | 第58-66页 |
4.1 概述 | 第58页 |
4.2 实验计划 | 第58-59页 |
4.3 实验平台 | 第59-60页 |
4.4 单次实验过程 | 第60-66页 |
4.4.1 极限分离速度的测定 | 第60-61页 |
4.4.2 磨料流量的测定 | 第61-63页 |
4.4.3 实验步骤与一种精确获得切割前沿后拖量曲线的方法 | 第63-66页 |
5 超高压磨料水射流切割前沿后拖量模型 | 第66-86页 |
5.1 概述 | 第66页 |
5.2 数据采集平台 | 第66-68页 |
5.3 测得的切割前沿后拖量曲线 | 第68-77页 |
5.3.1 切割速度对切割前沿后拖量曲线的影响 | 第73-74页 |
5.3.2 磨料流量对切割前沿后拖量曲线的影响 | 第74-76页 |
5.3.3 压力对切割前沿后拖量曲线的影响 | 第76-77页 |
5.4 切割前沿后拖量曲线模型公式的理论推导 | 第77-81页 |
5.5 切割前沿后拖量曲线的回归模型 | 第81-82页 |
5.6 切割前沿后拖量曲线回归模型的验证 | 第82-84页 |
5.7 小结 | 第84-86页 |
6 超高压磨料水射流切缝宽度变化曲线模型 | 第86-112页 |
6.1 概述 | 第86页 |
6.2 数据采集与数据处理 | 第86-90页 |
6.3 测得的平均切缝宽度变化曲线 | 第90-98页 |
6.3.1 切割速度对切缝宽度变化曲线的影响 | 第91-93页 |
6.3.2 磨料流量对切缝宽度变化曲线的影响 | 第93-96页 |
6.3.3 压力对切缝宽度变化曲线的影响 | 第96-98页 |
6.4 切缝宽度变化曲线的抛物线拟合 | 第98-104页 |
6.5 切缝宽度变化曲线形貌判定系数 Ω | 第104-105页 |
6.6 切缝宽度变化曲线模型 | 第105-107页 |
6.7 切缝宽度变化曲线模型验证 | 第107-110页 |
6.8 小结 | 第110-112页 |
7 结论与建议 | 第112-116页 |
7.1 结论 | 第112-113页 |
7.2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| 第113-114页 |
7.3 建议 | 第114-116页 |
致谢 | 第116-11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18-126页 |
附录 | 第126-127页 |
A. 作者在硕博连读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| 第126页 |
B. 作者在硕博连读期间的科研情况 | 第126-127页 |
C. 作者在硕博连读期间的专利情况 | 第12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