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-5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9-15页 |
1.1 引言 | 第9-10页 |
1.2 碳纳米锥研究现状 | 第10-13页 |
1.2.1 碳纳米锥简介 | 第10-11页 |
1.2.2 国外碳纳米锥力学特性研究现状 | 第11-12页 |
1.2.3 国内碳纳米锥力学特性研究现状 | 第12-13页 |
1.3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| 第13页 |
1.3.1 选题的目的 | 第13页 |
1.3.2 选题的意义 | 第13页 |
1.4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| 第13-14页 |
1.5 本文的章节安排 | 第14-15页 |
第二章 分子动力学模拟 | 第15-30页 |
2.1 引言 | 第15-16页 |
2.2 基本原理 | 第16-17页 |
2.3 势能函数 | 第17-19页 |
2.3.1 势能函数的形式 | 第17-19页 |
2.3.2 势能函数的截断半径 | 第19页 |
2.4 周期性边界条件 | 第19-20页 |
2.5 能量最小化 | 第20-26页 |
2.5.1 最速下降法 | 第20-22页 |
2.5.2 共轭梯度法 | 第22-26页 |
2.6 温度控制 | 第26-27页 |
2.7 积分算法 | 第27-28页 |
2.8 系综 | 第28-29页 |
2.9 本章小结 | 第29-30页 |
第三章 含空位缺陷的碳纳米锥的拉伸力学特性 | 第30-56页 |
3.1 含空位缺陷的碳纳米锥模型 | 第30页 |
3.2 碳纳米锥拉伸模拟过程和相关的LAMMPS代码 | 第30-33页 |
3.2.1 碳纳米锥拉伸模拟过程 | 第30-32页 |
3.2.2 相关LAMMPS代码 | 第32-33页 |
3.3 模型的确定 | 第33-45页 |
3.3.1 锥角的影响 | 第33-35页 |
3.3.2 锥高的影响 | 第35-37页 |
3.3.3 空位缺陷类型的影响 | 第37-40页 |
3.3.4 势能函数的影响 | 第40-45页 |
3.4 锯齿型空位缺陷轴向位置的影响 | 第45-49页 |
3.4.1 含不同轴向位置缺陷的碳纳米锥模型 | 第45页 |
3.4.2 经典碳纳米锥拉伸构型演变 | 第45-46页 |
3.4.3 经典温度-时间关系曲线 | 第46-47页 |
3.4.4 经典载荷-应变关系曲线 | 第47-48页 |
3.4.5 数据分析 | 第48-49页 |
3.4.6 结论 | 第49页 |
3.5 锯齿型空位缺陷数目的影响 | 第49-51页 |
3.5.1 含不同数目缺陷的碳纳米锥模型 | 第49-50页 |
3.5.2 数据分析 | 第50页 |
3.5.3 结论 | 第50-51页 |
3.6 空位缺陷周向分布的影响 | 第51-52页 |
3.6.1 含不同周向分布缺陷的碳纳米锥模型 | 第51页 |
3.6.2 数据分析 | 第51-52页 |
3.6.3 结论 | 第52页 |
3.7 空位缺陷长度的影响 | 第52-54页 |
3.7.1 含不同长度缺陷的碳纳米锥模型 | 第52-53页 |
3.7.2 数据分析 | 第53页 |
3.7.3 结论 | 第53-54页 |
3.8 空位缺陷方向的影响 | 第54-55页 |
3.8.1 空位缺陷方向变化示意图 | 第54页 |
3.8.2 数据分析 | 第54-55页 |
3.8.3 结论 | 第55页 |
3.9 本章小结 | 第55-56页 |
第四章 压缩和扭转试验 | 第56-65页 |
4.1 含空位缺陷碳纳米锥的压缩模拟试验 | 第56-59页 |
4.1.1 压缩模拟 | 第56页 |
4.1.2 经典压缩构型演变 | 第56-57页 |
4.1.3 数据分析 | 第57-58页 |
4.1.4 结论 | 第58-59页 |
4.2 含空位缺陷碳纳米锥的扭转模拟试验 | 第59-64页 |
4.2.1 扭转模拟 | 第59-62页 |
4.2.2 经典扭转构型演变 | 第62页 |
4.2.3 数据分析 | 第62-63页 |
4.2.4 结论 | 第63-64页 |
4.3 本章小结 | 第64-65页 |
总结与展望 | 第65-6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7-70页 |
致谢 | 第70-71页 |
个人简历 | 第71页 |
在读期间录用的学术论文 | 第7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