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页 |
1 绪论 | 第9-15页 |
1.1 课题研究背景 | 第9页 |
1.2 课题的学术意义与实践意义 | 第9-10页 |
1.2.1 学术意义 | 第9页 |
1.2.2 实践意义 | 第9-10页 |
1.3 主要艺术风格探究 | 第10页 |
1.4 研究现状 | 第10-13页 |
1.5 研究内容 | 第13页 |
1.6 研究目的 | 第13页 |
1.7 研究方法 | 第13-14页 |
1.8 研究的主要难点 | 第14-15页 |
2 抗战时期巴渝题材山水画产生的时代文化背景 | 第15-17页 |
2.1 时代背景 | 第15页 |
2.2 文化背景 | 第15-17页 |
3 抗战时期巴渝题材山水画风格解析 | 第17-37页 |
3.1 古为今用-傅抱石、陆俨少巴渝题材山水画风格特点之比较 | 第17-28页 |
3.1.1 身份背景 | 第17-19页 |
3.1.2 艺术个性 | 第19-20页 |
3.1.3 典型题材 | 第20页 |
3.1.4 章法布局 | 第20-23页 |
3.1.5 笔墨及色彩表现 | 第23-28页 |
3.2 西为中用-宗其香、李可染巴渝题材山水画风格特点之比较 | 第28-37页 |
3.2.1 身份背景 | 第28-30页 |
3.2.2 艺术个性 | 第30-31页 |
3.2.3 典型题材 | 第31-32页 |
3.2.4 章法布局 | 第32-34页 |
3.2.5 笔墨及色彩表现 | 第34-37页 |
4 抗战时期巴渝题材山水画艺术风格形成的原因 | 第37-42页 |
4.1 主观原因 | 第37-40页 |
4.1.1 师古人 | 第37-39页 |
4.1.2 师造化 | 第39-40页 |
4.1.3 师我心 | 第40页 |
4.2 客观原因 | 第40-42页 |
4.2.1 巴渝地区自然人文特色 | 第40-41页 |
4.2.2 传统笔墨技法的局限性 | 第41-42页 |
5 抗战时期巴渝题材山水画对后世山水画的启示 | 第42-44页 |
5.1 突破地域局限,扩展山水画表现范畴 | 第42-43页 |
5.2 推进山水画笔墨的现代性 | 第43-44页 |
6 结语 | 第44-4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5-48页 |
附录: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及科研情况 | 第48-49页 |
致谢 | 第4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