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1 绪论 | 第10-16页 |
1.1 选题背景及选题意义 | 第10-11页 |
1.1.1 选题背景 | 第10页 |
1.1.2 选题意义 | 第10-11页 |
1.2 国内外文献综述 | 第11-13页 |
1.2.1 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基本原理 | 第11-12页 |
1.2.2 信贷资产证券化的会计问题 | 第12-13页 |
1.3 本文的研究方法及研究思路 | 第13-14页 |
1.4 本文的创新点和不足 | 第14-16页 |
2 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会计确认和计量的理论分析 | 第16-32页 |
2.1 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内涵 | 第16-17页 |
2.2 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相关会计问题 | 第17-18页 |
2.3 国际主流会计处理方法的理论分析 | 第18-32页 |
2.3.1 风险与报酬分析法 | 第19-20页 |
2.3.2 金融合成法 | 第20-25页 |
2.3.3 后续涉入法 | 第25-29页 |
2.3.4 三种会计处理方法对我国准则修订的启示 | 第29-32页 |
3 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的会计确认与计量现状 | 第32-48页 |
3.1 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的发展历程及交易结构 | 第32-35页 |
3.1.1 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| 第32-33页 |
3.1.2 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采用的一般交易结构 | 第33-35页 |
3.2 我国准则框架内的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会计处理方法 | 第35-36页 |
3.3 典型交易安排的会计处理 | 第36-41页 |
3.3.1 发起人持有次级证券 | 第36-38页 |
3.3.2 发起人担任贷款服务机构 | 第38-39页 |
3.3.3 发起人为优先级证券提供储备金或流动性支持 | 第39-40页 |
3.3.4 发起人对信托资产有清仓回购权 | 第40-41页 |
3.4“中银2015年第一期信贷资产支持证券”案例研究 | 第41-48页 |
3.4.1 基本交易结构 | 第41-43页 |
3.4.2 证券发行情况 | 第43页 |
3.4.3 会计处理 | 第43-47页 |
3.4.4 案例分析 | 第47-48页 |
4 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会计确认与计量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 | 第48-54页 |
4.1 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会计确认与计量存在的问题 | 第48-51页 |
4.1.1 终止确认判断流程过于复杂且存在理论缺陷 | 第48页 |
4.1.2 有关新增资产、保留权益和服务资产等的会计规定不明晰 | 第48-50页 |
4.1.3 风险报酬转移程度的计量主观性较大 | 第50-51页 |
4.2 对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会计确认与计量的改进建议 | 第51-54页 |
4.2.1 建立以金融合成法为核心的终止确认决策框架 | 第51页 |
4.2.2 修订有关新增资产、保留权益和服务资产等的准则条款 | 第51-52页 |
4.2.3 出台针对资产证券化业务的会计规范及应用指引 | 第52-5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4-58页 |
后记 | 第58-59页 |